习近平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

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马卓言)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习近平欢迎各国议长访华,指出各位议长来自不同大洲,我们都是“全球南方”成员。虽然各国国情不同、条件各异,但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好伙伴。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中方愿同各国一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习近平强调,立法机构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构建平等互信的国家关系、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合作、促进开放包容的交流互鉴、推动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贡献。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不追求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习近平介绍了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情况,指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深化同各国互利合作提供新机遇,为实现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开拓新前景。中方愿同各国立法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广泛的、真实的、管用的。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全国人大深化同各国议会联盟交流合作,在相互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立法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提升履职能力,为“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友好合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夯实民意基础。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各国议会联盟主席、坦桑尼亚国民议会议长阿克松、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卡贾维维、苏里南国民议会议长贝代表外方发言,表示各国议会联盟同中国全国人大拥有长期友好紧密合作,感谢中方始终致力于促进各国议会之间的团结、互信、友谊与合作,为各国议会联盟各项事业发展以及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功使数亿人摆脱贫困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发展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也提供了重要机遇。各国议会联盟赞赏中方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平正义立场,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各方都表示,赞赏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密切同中国的友好伙伴关系,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同中方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8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外方议会领导人。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蔡奇、王毅、李鸿忠等参加会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8-21 09:21:45

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以作风建设保障改革促进发展——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若干规定》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一下《若干规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将其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下,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
发表时间:2024-08-20 09:37:24

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论述了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发展脉络,深刻阐发了中华法系的人文精神、鲜明特色、时代价值。◇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法治精神、道德规范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精神和文化自信。◇中华法系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凝聚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资料照片)李贺摄/本刊“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需要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法系独树一帜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探索法治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中,“中华法系”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重构的过程。“中华法系”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代称,专指中华文明史上形成的,以调整社会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维护国家治理为目的的中国古代法律。其二,作为比较法意义中的概念,“中华法系”指亚洲古代一些国家制定实施、在核心精神与主体内容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法律群。具体而言,是指以中国唐代法律为核心,包括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通过移植、借鉴唐代法律而建立的古代法律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论述了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发展脉络,深刻阐发了中华法系的人文精神、鲜明特色、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著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结合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引用了我国古代大量经典法律格言和历史典故。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蕴含中华民族深厚思想智慧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法治精神、道德规范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精神和文化自信。从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看,中华法系在治理理念、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均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深厚思想智慧。礼法合治、综合为治。中华法系“礼法合治”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孔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我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基石。战国末期的荀子强调“隆礼重法”,突出了礼法并重的思想。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被确立为汉王朝官方正统思想,并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承继和创新。《唐律疏议》集中体现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这部法典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一准乎礼”。正如《唐律疏议》第一篇《名例》所讲:“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的编纂完成,也标志着自汉代以来,“礼法合治”的思想和实践臻于完善,基本上实现了“礼”与“法”的合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在中华法系孕育和发展的历程中,还形成了与“礼法合治”类似的理念与表述。比如,“德法共治”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国家治理要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之下,综合考虑天理、国法、人情的内在要求,指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均要以代表理想政治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天理”为最高准则。又如,“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将“礼”“乐”与“刑”“政”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律典为主、观俗立法。中华法系具有深厚的成文法传统,形成了律、令、例、典的立法体系。其中,以律的纂修为核心的法典编纂是中华法律框架下最为重要的立法活动,形成的代表性法典是同时期世界范围内法制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竞相模仿的范本。春秋时期,郑国率先“铸刑书”,成为诸侯国中第一个颁布成文法的国家。这一做法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观念,开风气之先,展现了中华法治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性。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编撰的《法经》,已体现出体系性的立法特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立法技术和先进的立法理念。其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篇《名例》是“总则”部分,不仅强调了唐律的指导思想、刑之罪名与体例、术语的界定,还阐明了“议”“请”等原则。第二篇《卫禁》至第十二篇《断狱》是“分则”内容,其中,第十一篇《捕亡》与第十二篇《断狱》分别规定了有关抓捕、审判的程序方面的内容。除了先进的立法技术,我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和法律家提出了诸多关于立法的思想和观点。比如,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韩非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商鞅说:“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慎子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些论述阐发了立法应当坚持民本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等原则。法不阿贵、执法如山。中华法系特别强调执法的重要性,留下了很多关于严格公正执法的思想和理念。比如,先秦《商君书》指出:“法必明、令必行。”东汉思想家王符所著《潜夫论》指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唐代王勃的《上刘右相书》指出:“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些格言警句都强调了严格执法的重大意义。同时,“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表达着百姓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歌颂刚正不阿、公正廉明、无畏强权的执法者,百姓习惯称他们为“青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仁宗时代的“包青天”,他任职期间“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赢得百姓爱戴。重在调解、无讼息讼。中华法系历来倡导“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在传统社会中,主张“无讼”体现了“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提倡尽可能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解决纷争,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就是重视调解的作用。早在西周时期,国家便设置了“调人”的职位,专门负责对民众之间的仇怨加以调解。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古代司法官员经常也会利用诉讼审判之机“寓教于判”,在审判中申明教化,讲述道理,劝导双方息讼止讼。礼乐教化、严以治官。中华法系注重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无论是孔子主张的“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还是荀子提出的“礼义教化,是齐之也”,都强调教化改变人心的作用。孔子还提出“不教而杀谓之虐”,荀子进一步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这些主张是“礼法合治”理念在促进百姓守法方面的具体体现。这里的“教”,主要通过统治者的表率作用实现,体现了严以治官的追求。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统治者大多坚持严以治官的立场,注重提升官民道德修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周公东征时训诫臣民的做法,制定《大诰》,以案例的形式宣传法制,教民习法,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又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大诰》,乡民集会宣讲《大诰》,以多种方式宣传法令,引导官民知法守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华法系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凝聚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历史启示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为我们坚定法治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推动中华法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同时,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法系与当代中华法治文明的有机衔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纵观中华法系发展历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需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用良法善治的刚性约束有力支撑公民道德建设。——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这一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中华法系在治理理念、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深厚思想智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既需要整体性推进,也需要法治体系各部分相互促进、协同推进,这与中华法系综合为治的系统观念相契合。这就需要将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方法论同中华法系的系统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我国法治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借鉴中华法系律典为主、观俗立法的立法传统及其精湛的立法技术,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汲取中华法系长期形成的法不阿贵、执法如山、重在调解、礼乐教化等理念,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吸收中华法系严以治官的治理策略,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必将不断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谱写人类法治文明的新篇章。(执笔朱乾乾)【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8-20 09:24:10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会谈

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习近平再次祝贺苏林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你就任总书记后首访就来到中国,充分体现了对两党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越关系的高水平和战略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越两党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凝结成“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作为当今世界两个执政的共产党,中越两党要秉持友好初心,赓续传统友谊,牢记共同使命,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深化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愿同苏林同志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共同引领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习近平指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越两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力。中方将越南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越南坚持党的领导,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推进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中越要把准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夯实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的“六个更”发展格局。中方愿同越方保持密切战略沟通和高层交往,坚定相互支持,积极探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智慧海关“软联通”,携手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明年庆祝中越建交75周年为契机,共同举办好“中越人文交流年”等系列活动,巩固两国民意根基。双方要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情况,强调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包括越南在内的各国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中方愿同越方深化治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共同迈向现代化。苏林表示,我作为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首次出访来到中国,充分体现了越南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发展对华关系的立场,将中国作为越南对外政策的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越南党和政府将继承阮富仲同志遗志,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沿着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特别是阮富仲总书记和习近平总书记共同确定的道路前进,按照“六个更”总体目标,深化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越中命运共同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胜利完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所有改革任务,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全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越方祝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纪元。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国必将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越方坚持独立自主,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坚定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香港、新疆、西藏都是中国内部事务,越方坚决反对任何势力干涉中国内政。越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分享治党治国理政经验,深化战略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以及国防安全、经贸投资、跨境基础设施联通等领域互利合作。共同办好明年“越中人文交流年”,加强青年、地方交流合作,巩固两国社会民意基础。越方愿同中方妥善管控海上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越方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越方愿同中方密切多边国际协作,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见证签署关于党校、互联互通、工业、金融、海关检验检疫、卫生、新闻机构和媒体、地方、民生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这是习近平同苏林握手。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会谈后,双方共同见证签署关于党校、互联互通、工业、金融、海关检验检疫、卫生、新闻机构和媒体、地方、民生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同苏林进行小范围茶叙。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同苏林进行小范围茶叙。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签字仪式后,习近平同苏林进行小范围茶叙,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就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继续进行深入交流。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苏林和夫人吴芳璃合影。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会谈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苏林和夫人吴芳璃举行欢迎仪式。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苏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苏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苏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苏林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苏林抵达时,礼兵列队致敬。习近平同苏林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越两国国歌,天安门广场鸣放21响礼炮。苏林在习近平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并观看分列式。当天中午,习近平和彭丽媛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为苏林夫妇举行欢迎宴会。蔡奇、王毅、王小洪等参加上述活动。苏林访华期间,双方将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8-20 09:14:26

《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收入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至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献,共75篇,约62万字。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稿33篇,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稿18篇,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有关文件24篇。有19篇重
发表时间:2024-08-19 10:04:18

《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主要篇目介绍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现将该书主要篇目介绍如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是习近平同志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发表时间:2024-08-19 10:02:02

创意长图丨总书记深情寄语医务工作者

策划:郭洁宇设计:马发展【责任编辑:王丽】
发表时间:2024-08-19 09:50:12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就中巴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8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巴西同为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前行的好伙伴。建交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关系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全球性影响日益突出,在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去年卢拉总统成功访华,我们就引领和开辟新时代中巴关系新未来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同巴方以中巴建交50周年为新起点,持续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赋予中巴关系新的时代内涵,携手推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卢拉表示,半个世纪以来,巴中友谊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多元。当前,两国在多领域、各层级保持合作,共同建设更加繁荣、和平和公正的世界。巴中关系对于构建多极秩序和更加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日益重要,对于两国和世界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发挥了支撑作用。两国关系的下一个50年,我们将并肩开辟新道路,构建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同日,国家副主席韩正同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互致贺电。【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8-16 09:13:18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指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指出,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习近平指出,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第三,注重全面改革。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8-16 09:11:21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向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习近平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十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持续深化水质保护,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工作,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近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从事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等情况,表达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守好一库碧水的坚定决心。【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8-15 09:42:09
<< 79 80 81 82 83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