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跨越3000公里的感谢信悄然出现在海南省司法厅邮箱里。这封感谢信来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我省青年律师李锐援藏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海南省积极推动司法部关于“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的生动写照。7月26日,记者与在西藏的李锐视频连线,并采访了从西藏回来的省司法厅联合省律师协会赴西藏慰问调研的相关人员,了解了这封感谢信背后的感人故事。用心听懂群众心里话据了解,2024年8月,司法部启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众多青年律师积极响应,省青年律师李锐便是其中一员。去年8月,李锐到昌都市类乌齐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援藏法律服务工作。刚到援助地时,李锐对当地干燥的高原环境十分不适。语言不通、饮食差异等,让他备感困扰,特别是方言隔阂更让他沟通屡屡不畅。面对重重困难,李锐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基层法律服务的第一步,是听懂群众的心里话。李锐讲述,在当地法律服务站,每天都有群众前来咨询。有的群众揣着泛黄的合同,有的红着眼眶诉说邻里纠纷。李锐明白,在这里,法律不仅是条文,更是帮群众“解疙瘩”的钥匙。在工作中,李锐一边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一边深入城镇、乡村开展普法宣传。他以专精的法律知识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丰盛的“法律大餐”。发挥专长帮助群众援藏期间,李锐不但通过举办法治讲座,为当地播撒法治种子,而且还运用精湛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群众解决维权难题。在办理的案件中,一起女牧民被讨还亡夫借款棘手案,至今让他难忘。2024年9月,曲某带着女儿找李锐寻求法律援助。经与曲某母女耐心沟通,李锐了解到:原告罗某诉称,2018年被告曲某的丈夫伍某向其借款5万元,已归还1万元,尚欠4万元。因伍某去世,罗某认为曲某作为配偶应代为偿还,并提交了藏文书写借条、银行卡交易明细清单等相关证据。经审查相关材料后,李锐发现,罗某提交的证据存在诸多疑点,难以支撑其主张。为此,李锐耐心指导曲某准备相关应诉证据,细心代写民事答辩状,并指引其将材料一并提交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提交的借条疑点较多,缺乏真实性,不予采信;银行交易明细清单无法证明系被告偿还借款,达不到证明目的,亦不予采信。最终,法院依法判决驳回罗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李锐精准运用法律专业技能,成功为被告曲某赢得官司。感谢信是肯定和激励“这封信不仅是给我的,更是对所有投身西部法治建设青年律师的肯定。”李锐感慨道,“在援藏期间,我收获远多于付出。这里的群众让我明白,法律不只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温暖人心的力量。”如今,李锐援藏期限将满。李锐告诉记者,他已报名参加2025年“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决定继续留在西藏并到条件更艰苦的地方继续锻炼。在西部广袤大地上,还有许多像李锐这样的青年法律人。他们远离家乡、扎根基层,用专业与奉献诠释法治精神,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进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与担当。这封跨越3000公里的感谢信,不仅传递着海南青年律师援藏的法治温情与担当,更折射出海南省积极推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助力西部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据悉,下一步,省司法厅将持续深入贯彻司法部工作部署,高质量完成新一年度青年律师选派工作,同时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全省律师行业法律服务能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