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5年来,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的脚步踏过雪域高原与伊犁河谷,用行动交出了一份法治为民答卷。7月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建设法治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今年41岁的刘沫含分享了自己在西藏、新疆5年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悟。温暖守护妇女儿童家庭2019年7月,刘沫含报名参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公益法律服务。三年援藏工作结束后,她又报名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继续开展了两年志愿服务。“法治阳光不应因地域偏远而黯淡。”刘沫含相信,律师的价值应该不仅体现在法庭之上,更在于让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律师职业信仰的必然选择。2020年,当地妇联转给刘沫含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一名女性当事人在10多年的婚姻中长期受到丈夫家暴。刘沫含帮助她梳理感情方面的困惑,并提供法律指导。经过反复认真的思考,这名女性当事人最终决定与丈夫离婚。刘沫含又带着她去医院留存家暴证据。最终,在刘沫含的帮助下,经过法庭审判,这名女性当事人与丈夫顺利解除婚姻关系。“以前,我总认为家丑不能外扬,不知道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事后,这名女性当事人对刘沫含说,是她的帮助让自己看到了希望。在每一个案件办理和每一次法律服务中,刘沫含都在践行为民宗旨。在新疆,刘沫含曾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一对命运多舛的未成年小姐弟面临着抚养权归属问题。他们的父亲在四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去世,母亲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离世。这对小姐弟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继父都想争取抚养权。“面对这样一起特殊的抚养权案件,我从一名母亲的立场出发,多次与几名亲属进行交流,了解情况,实地走访,最终以调解的方式促成对孩子照顾更多、经济条件更好的爷爷奶奶得到孩子的抚养权。”刘沫含说,人民律师为人民,就是要用人民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传递法治温度,用法律专业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优质法律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让法治信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在服务西部的实践中,刘沫含制作汉藏、汉哈双语普法手册,将专业的法律条文说成群众能听懂的“家常话”。通过诉前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纠纷,既减轻了法院诉讼压力,又降低了群众的诉讼成本。通过开展普法讲座,在当地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法治带头人。有一名维吾尔族大叔经常听刘沫含的法治课,通过“传帮带”,现在这位大叔不仅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还成为收集民意的“法治信息员”。刘沫含特别看重普法宣传,围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进机关、社区(乡镇)、学校等开展法治宣传讲座活动200余场。“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律师扎根基层,通过一件件案件办理、一次次普法宣传,让法治信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刘沫含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律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服务各族群众,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荣光。”刘沫含说。奉献背后的无悔青春西藏条件艰苦。刘沫含定点援助的仲巴县,距离日喀则市600多公里,平均海拔5100多米,单程翻越山路要10个多小时。她曾在工作途中遭遇泥石流险些被冲下悬崖。“这种艰苦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它锻造了我的意志品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也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刘沫含说。刘沫含表示,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被需要”的价值感、“心相连”的凝聚力、“接地气”的成长力,“对我个人而言,我最珍贵的收获是群众的那句朴实的‘共产党好、法律公道’。”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帐篷里,在新疆的田间地头,当看到群众因为得到法律援助愁容舒展时,帮助农民工索要到工资时,帮助农牧民守住草场时,帮助残疾人守护权益时,刘沫含感受最深的就是,“法治的温度足以穿越语言的障碍和地域的距离。”刘沫含说,服务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的过程,也是法治精神和民族情谊双向滋养的过程。“他们的感谢,让我更加读懂了‘民族团结’的深意。”她表示,将继续做法治中国建设的“铺路石”,用专业和坚守,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