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徐壮、王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立框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几何时,得到优质的教育、照亮学生成才的梦想,是这里最深切的期盼。2019年,在上海市援助下,专为解决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式开学。绿意葱茏的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这里,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孩子们在西宁的家,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第一站走进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从牧区来到这里,生活习惯会有一些改变,但你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打篮球。新华社记者张龙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阻碍。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人。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2024年秋季开学起,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新教材选材更加丰富,编排更加科学,育人导向更加鲜明。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而且进头脑;到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再到持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独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开学思政第一课。新华社记者任超摄伴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变得更加广阔。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国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走过75年峥嵘岁月,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补短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今年7月1日,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也同步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大学新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提供资助政策咨询与帮助。自2005年首次开通以来,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已连续开通20年。今天,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从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到“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多年不低于4%,到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随着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学生在体验翻越障碍板。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保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师计划”每年为全国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实现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待遇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满足人民“上好学”需求——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全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直面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我国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助发展: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途,需要无数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今年春天,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调整幅度为历年来最大,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契合。75年来,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更加充分彰显。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学生在进行技术实验。新华社记者王松摄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大国工程都与高校提供的关键技术密不可分。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国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中国教育“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经过75年的努力,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从198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7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人;从1949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5载耕耘,教育结出硕果。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教育正在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1 15:50:03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总量连上台阶 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题:总量连上台阶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发展成就综述开栏的话: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9月8日起,新华社推出“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新华社记者陈炜伟、申铖、邹多为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风雨兼程,春华秋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砥砺前行,扬帆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经济规模连上台阶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初秋时节,伶仃洋波涛万里,海天一色。深中通道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蔚蓝海面之上。这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在今年6月30日正式通车,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6月27日,沐浴在晨曦中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重大工程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读懂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2024年7月3日,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75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连上台阶。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75年来,我国发展根基愈发坚实。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69541万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75年来,我国经济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今日的中国经济,呈现万千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欧洲《现代外交》网站文章评价说,75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的努力取得成果,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成功迈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7月,中国一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智能工厂下线。70多年前,中国一汽从零起步,三年建成投产,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卡车用七代车的更迭,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成就。一汽的自主创新、华丽蜕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7月16日,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新华社记者颜麟蕴摄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2024年5月27日,农机手驾驶农机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孙福集乡崔楼村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恒摄)这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75年——产业结构深刻变化,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结构优化重塑。2024年5月25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山南头村村民将收获的小麦装车。新华社发(张春雷摄)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蹄疾步稳。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75年——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天宫”遨游太空,再到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中国创新实力持续跃升。2024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同时接收首架C919飞机,这是交付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方喆摄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这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75年——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2024年8月6日,在山东港口烟台港,滚装船在装运外贸车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克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202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76倍,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巩固扩大,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4年7月1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一汽第6000万辆汽车暨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新华社记者颜麟蕴摄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天的中国,正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名字听着“土”,村子却很“潮”。走进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只见家家户户被绿树鲜花环绕,阳光照耀之下,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整洁,彩色民居熠熠生辉。从昔日“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贫困村,到如今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今年上半年已实现旅游收入70多万元……黑泥地的蝶变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鸟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2024年6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保障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普遍贫困。经过多年不懈奋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49.7元,这是194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也仅有171元。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万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2013年至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13年的16.9辆增加到2023年的49.7辆。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万里山河增添了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亮丽底色。儿童在余姚市梁弄镇的田野间奔跑(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2023年11月1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医保政务服务分中心,工作人员给居民讲解医保政策。新华社发(秦廷富摄)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亿人、2.4亿人。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5月25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日照幸福护理院,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做填图游戏。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75年披荆斩棘,75年沧桑巨变。回望过去,中国经济创造奇迹、实现跃升;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必将开拓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1 15:47:26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题: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新华社记者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
发表时间:2024-09-11 09:50:0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李强主持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丁薛祥讲话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鞠鹏摄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李涛摄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李强主持会议。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会议。丁薛祥作总结讲话。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李涛摄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习近平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李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丁薛祥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待遇保障,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构建好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工作部署落地见效。会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辽宁省、上海市、湖北省、贵州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9月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蔡奇、丁薛祥等在北京接见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新华社记者李涛摄会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同代表们热情握手,并同大家合影留念。9月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蔡奇、丁薛祥等在北京接见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新华社记者鞠鹏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1 09:33:1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
发表时间:2024-09-10 09:53:47

习近平会见挪威首相斯特勒

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挪威首相斯特勒。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孙奕)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挪威首相斯特勒。习近平请斯特勒转达对哈拉尔五世国王的问候。习近平指出,中挪建交70年来,两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结下了宝贵友谊。进一步发展中挪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意愿和两国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更加紧密联系、休戚与共的大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考验着国际社会能否作出正确选择。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确定性,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中方愿同挪方一道,推动中挪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习近平强调,回顾中挪关系70年历程,友好和合作是主旋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包括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照顾对方重大关切。中挪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可以结合各自优势,不断扩大绿色环保、能源转型、海事航运、农渔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冬季运动等领域合作,密切人员往来特别是青年交流。中挪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有广泛共识,中方愿同挪方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沟通和协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希望挪方为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挪威首相斯特勒。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斯特勒转达哈拉尔五世国王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表示挪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北欧国家之一。挪中建交7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双方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开展对话与合作。挪方尊重中国主权,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继续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相互学习,交流互鉴,互利共赢。中国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挪方期待扩大对华合作,特别是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海事航运、农渔水产、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在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挑战、应对事关国际和平和安全的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挪威支持自由贸易,愿同中方加强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的沟通与合作,支持欧中加强合作。双方就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交换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将继续坚持劝和促谈,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各方通过对话共同为危机政治解决积累有利条件。王毅参加会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0 09:52:43

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孙奕)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习近平请桑切斯转达对费利佩六世国王的问候。习近平指出,去年,中西共同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一年多来,双方保持各层级密切交往互动,高质量推进新领域合作。明年是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要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建交初心,胸怀全局、着眼长远,不断丰富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内涵,打造富有战略定力的长期稳定的中西关系,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水平。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经过长期实践找到的一条正确发展路径,将坚定不移走下去。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这为中西两国深化和拓展合作带来新机遇。双方要发挥好经贸混委会、科技联委会等平台作用,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共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希望西班牙继续为中国企业赴西投资兴业提供公正、公平、安全、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双方要坚持包容互鉴,加强语言教学、青年、文化、旅游等人文交流,促进人民友谊。中方赞赏西班牙去年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积极推动中欧交流合作。明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中方愿同欧盟一道总结双边关系发展成功经验,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沿着独立自主、相互成就、造福世界的方向稳步前进。希望西班牙为此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国和西班牙都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国家,都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方愿同西班牙扩大面向全球南方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的沟通配合,为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进步事业注入更多正能量。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这是习近平同桑切斯一起散步。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9月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这是习近平同桑切斯一起散步。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桑切斯转达费利佩六世国王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表示很高兴时隔一年再次访华,这表明了西中关系的紧密程度。西中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不断发展深化伙伴关系。我此访期间,双方签署了绿色发展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展现了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希望双方加强人文交流,深化经贸、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西方愿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环境。西中双方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多边主义。当今世界面临动荡冲突、贫困、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对解决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西方从战略高度看待同中国的关系,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愿做中国可以信任的伙伴,期待进一步深化西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人民福祉和世界的和平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西方支持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原则,不赞同打贸易战,愿继续为促进欧中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双方还就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王毅参加会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9-10 09:51:08

习近平就朝鲜国庆76周年向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朝鲜国庆76周年向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致贺电。习近平指出,76年来,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朝鲜人民团结一心,推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总书记同志带领朝鲜党和人民,深入贯彻落实朝党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取得一系列建设和发展成就。相信在以总书记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领导下,朝鲜人民一定能够在推进朝鲜式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发表时间:2024-09-09 08:56:38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风好扬帆,奋楫争先。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秋高气爽的时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学子们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学校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向学生们展示着百年前的珍贵瞬间:山河破碎,一师的教育工作者依旧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救国图存。2024年3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岁月奔涌,山河巨变,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传统绵延不绝,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2002年教师节前一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集美大学慰问,并与教师代表座谈。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特意看望了20多年前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刘翠琴。当时,刘翠琴夫妇住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教工宿舍楼的4层。习近平拾级而上,一进门,就献上花篮,丝带上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谢谢您,谢谢您当年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紧紧握住刘翠琴的手说。听到这句话,刘老师和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长途跋涉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就走进中益乡小学。在操场上同大家交谈,关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深切的关怀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深邃思考。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着眼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024年2月21日,在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学生们在体育课中进行武术练习。新华社记者任超摄把握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怎样的人才?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记得入队时心怦怦跳,很激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在少先队入队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小时候入队的情景说给大家听。总书记年少时的故事,和在场孩子们的成长呼应着,在那个交叠的时间点,相互许下期望和承诺。“将来要接班啊!有没有这个信心啊?”“有!”同学们齐声作出响亮的回答。怀着对下一代的殷殷大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出席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九个坚持”深化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首次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光阴荏苒,当年的老师们,青丝皆成华发;师生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放慢脚步,习近平总书记笑着伸出双手,一一紧紧握住老师的手。“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一位老师说:“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另一位老师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教”。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通过走进校园、致信问候等各种方式,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2024年9月1日,天津一中教师在课堂上寄语学生,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明确“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纲举目张步履铿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6月7日是2024年高考第一天,云南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组织走出考场的学生准备返回学校。新华社记者胡超摄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手上贴满膏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蹒跚着走上授勋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她,目光温暖而亲切。这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人民教师,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几度哽咽,张桂梅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我们29名同志,这份光荣属于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024年9月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开学思政第一课。新华社记者任超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1966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年,习近平13岁。几十年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4年8月16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周年的日子。5月,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这些年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姚期智“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殷切的嘱托,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二十年,我想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2024年3月20日,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的成员在北京慕田峪长城留影。新华社记者殷刚摄“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出诚挚邀请。擘画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建设鲁班工坊,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记录总书记同北京育英学校学生交流温暖瞬间的照片,出现在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那天,总书记察看了学校篮球场、学生农场,叮嘱大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第二小学,学生在大课间跳绳(2024年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1100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改革创新征途如虹——“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南开大学海冰楼内,墙上挂着“爱国三问”(2019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9年前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大家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强国必先强教。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芽在孩子们的心田。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多年前,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之江小学从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脚的楼房。实施迁建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学的名称,正是为了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唐海铃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闽江学院校门入口一侧石碑上,16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闽江学院长期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2021年3月,“老校长”回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闽江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学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2024年6月7日,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汽车维修技术。新华社记者王晓摄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难忘3年前的那个春天。2021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当严纯华发言建议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补齐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了话头。“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总书记一番话,说到了严纯华心坎里。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2024年5月17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特殊教育中心,青年志愿者与智力障碍学生一起做游戏。新华社发(孙中喆摄)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字记者:林晖、施雨岑、徐壮、王鹏、杨湛菲、胡梦雪统筹:杨文荣、贾伊宁、包昱涵、张爱芳、马宁、王洁、孟洁【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09 07:41:57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
发表时间:2024-09-09 07:41:18
<< 46 47 48 49 50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