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
发表时间:2022-05-24 17:14:47

我国明确乡村建设行动路线图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于文静、侯雪静)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3日对外公布,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村庄基础
发表时间:2022-05-24 17:11:05

渤海湾畔新潮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天津篇

新华社天津5月23日电题:渤海湾畔新潮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天津篇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不避寒暑,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在祖国大地留下坚实的足迹,在亿万人民心中留下温暖美好的记忆。即日起,新华社开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栏目,连续播发31篇重点报道。新华社记者沿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的足迹进行采访,再现鲜活场景,重温暖心话语,展现总书记引领新时代的战略擘画和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反映各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新华社记者5月,在津沽大地的记忆中总是最温暖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天津就是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时节。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津,擘画国家战略,指导改革发展,赋予这片热土无限的力量。国家战略的天津作为“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考察天津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宏伟擘画,化为天津发挥好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强大动力。这是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2021年10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港发挥枢纽港优势,与河北港口共建世界级现代化港口群,推动区域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津冀区位相近,两地港口是“近邻”,却曾经是“对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明确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定位,与河北省的港口形成合作、错位发展。天津港是百年老港,通达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天津港惠及更多伙伴。如今,两地港口互动越来越频繁,增多的航线像一条条线,串起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参观“水平运输机器人”(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津冀港口群建设也有力地服务北京经济发展。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任伟说,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遇到一个难题,北京到江浙地区的陆路运输时间长、成本高。“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专题技术论证,很快开通了天津港到宁波港的航线。”工作人员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智控中心内监控码头作业状态(2021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今后我们将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织密环渤海航线网络,增强津冀港口群在环渤海、内陆腹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说。映照协同之变的,有“一座港”,还有“一个园”。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他强调,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是4月20日拍摄的天津市滨海新区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3年来,这里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新利益共享等机制,吸引逾3000家企业注册,其中北京来津企业占比由2019年的16%提升至30%。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天津的重要定位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这番话语,给予时任研究院副院长周泽奇巨大动力。“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聚焦核心关键技术,要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10个月后,这位“海归”创办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早期检测的领头羊。“创新创业使人年轻,能看出我今年70岁了吗?”周泽奇说。在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天津慧智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做实验(2021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融入大战略,是使命,也是机遇。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等方面全面发力,2021年,天津引进北京地区投资项目1076个,到位资金1369.80亿元,增长8.5%,占全市引进内资比重超过40%。这是2021年2月24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先行先试的天津试验今年5月起,又一项改革举措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落地——市场主体极简登记。“申请、审核、电子签名、打印营业执照,一气呵成。”天津信至嘉商务秘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春说,作为一家提供商务代办服务的企业,他们是直接受益者。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1年后,滨海新区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行政审批局,用1颗公章取代过去18个部门的109颗公章,“一颗公章管审批”的经验如今已在全国“复制”。之后,最简告知承诺制审批、京津自贸通办、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不断涌现。凸显改革之效的,有“一颗章”,还有“一座城”。这是4月14日拍摄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新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考察时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南湾公园一景(2021年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渤海畔那片曾经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坑组成的“生态禁区”,如今已是一座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服务、智慧环境、智慧治理、智慧经济、智慧民生6类、30项指标的全国首套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为国内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拍摄的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2019年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坚持绿色建筑100%的建设标准,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无废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遗鸥、白琵鹭、黑天鹅等100余种水鸟在这里栖息……生态城管委会干部程瀚说:“这里就是个鸟语花香的大公园。”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一小区,小区业主通过AR房屋使用说明书查看厨房管道线路(2020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学习奋斗的天津实践“我点燃主火炬前,激动地向习爷爷挥手,他也向我挥手,大屏幕上习爷爷目光坚定,让我充满力量!”回想起5年前那个夜晚,“津娃”潘天顺依然心潮澎湃。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宣布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当天上午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举行(2017年8月27日摄)。新华社发(白禹摄)近年来,天津“十五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居全国前列。2020东京奥运会上,天津健儿斩获3金1铜,创造境外参加奥运会最好成绩。激荡民族情怀的,有“一届会”,还有“一所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清晰记得,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校史展时,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爱国三问”等展板前驻足观看,不时轻声念诵,目光中透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是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一景(2019年10月1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师生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总书记的指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副校长陈军院士说。3年来,南开大学在化学领域勇攀高峰,“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钠离子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在南开大学海冰楼内,墙上挂着“爱国三问”(2019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南开大学师生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乐章。文字记者:王明浩、刘元旭、李鲲、王井怀视频记者:蔡志坚、许健、杨子春、李帅、刘润芝新媒体编辑:王文源【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5-24 16:20:19

近镜头丨这次考察,是总书记一年前的约定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2018年2月11日上午,农历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慰问时,在当地村民吉木子洛老阿妈家结束座谈后,返程路上同前来送别的彝族村民打招呼。习近平总书记挥手说:“小朋友,再见。”两个彝族小朋友大声喊道:“习爷爷,再见。”这两个小朋友当时一个6岁,一个8岁,正是图片中习近平总书记左手边村民洛古次火的两个儿子。和孩子一起的妇女是洛古次火的妻子热烈尔莫。照片定格了总书记与洛古次火一家的温情瞬间。洛古次火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打完招呼后转身说:“小孩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照片里洛古次火家外墙上是用彝语和汉语写的标语——“江河流不尽,知识学不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总书记放心不下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来到的昭觉县,正是“悬崖村”所在的县,当地孩子曾经上学要爬藤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记着“悬崖村”和当地的孩子们。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特别讲到了“悬崖村”,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绝大多数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这次考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的约定。在这段从三河村村民家座谈结束回程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关切地了解“悬崖村”的近况,边走边问当地干部:“‘悬崖村’是不是你们县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准备怎么搬迁?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适当发展乡村旅游。”陪同考察的当地干部将“悬崖村”和三河村的易地搬迁和乡村旅游规划图拿给总书记看。得知当地已经把包括“悬崖村”在内的村庄易地搬迁和乡村旅游列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他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你们要拿回去,我好好看。”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站下来说话,刚才打招呼的两个彝族小朋友跑上前,依依不舍围绕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总书记一点没有生气,还微笑着摸了两个孩子的脸。”洛古次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很暖心。为了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乘车往返用了4个多小时。三河村,典型的彝族村落。地处海拔2500米的山梁之上。家家户户的院墙和房屋都用泥土垒成,一道道裂缝让人揪心。在三河村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木子洛老阿妈家和当地群众展开了一场“火塘对话”。“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同胞。大小凉山,我一直都想来这个地方,身临其境更有感触。”“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火塘边的知心话,让彝村百姓倍感温暖。总书记为当地脱贫攻坚开出良方——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朋友,请你留下来、留下来……”习近平总书记离开三河村又去了附近的火普村考察,离开时,彝族群众排起长长的队伍,齐声高唱《留客歌》。深情的旋律,在大凉山上空久久回荡……总策划:傅华总监制:张宿堂策划:孙承斌陈二厚监制:赵承刘洁孙志平陈凯星霍小光赖向东樊华齐慧杰统筹:李忠发吴丹黄玥文字:侯雪静摄影:鞠鹏音频:吴炜玲张欢视觉:毕晓洋李京设计:焦旭锋殷哲伦马发展协调:胡若晗王晓曈推广:李明赵鹏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5-24 16:13:43

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这是百年党史长卷极具标志性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文艺划时代的耀眼坐标: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发表时间:2022-05-23 17:34:19

第一报道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习主席这样阐释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一系列论述,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珍爱地球共生共荣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携手行动共建家园出品人:袁炳忠监制:冯俊扬统筹:谢鹏、陈勇、闫珺岩记者:郭洋编辑:陈杉、李雯、彭茜、程大雨、田宇视觉:郭洋、王涵宇新华社国际部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5-23 17:23:1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发表时间:2022-05-23 17:22:18

近镜头丨那一刻,总书记的眼里闪动着泪光

这一幕,永载党的光辉史册。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宣誓厅,巨幅党旗,如鲜血浸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面对党旗,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其他常委同志一道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那一刻,总书记的眼里闪动着泪光。大厅一侧,一大代表群像浮雕栩栩如生。
发表时间:2022-05-23 16:37:22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是的,总书记,我们在做相关监测工作。”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同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热情握手,并关切地询问敦煌的近况。敦煌的雨,为何让总书记如此挂心?此前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便来到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樊锦诗向他汇报了一系列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您说的自然灾害影响有哪些?”“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总书记细致询问。这是4月18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回望敦煌鼎盛之时,辉煌灿烂如星子。然而,这一璀璨文化明珠,时时面临着起甲、空鼓、酥碱、脱落等一系列保护难题,对敦煌的文化传承和研究造成影响。这次考察中,总书记对敦煌当前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承谆谆嘱托,“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樊锦诗感叹:“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这是4月18日拍摄的莫高窟窟区。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日升月落,时光似水,近3年过去了。我们来到敦煌,从莫高窟九层楼出发,走不到10分钟,来到敦煌研究院的实验室中,看到滴定管、培养皿,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科研设备静静运转,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正穿着白大褂,和同事们在精密的实验仪器前进行操作、讨论测试结果。很少有人把这样的场景和文物保护联系起来,而这正是敦煌文化保护者的努力方向。总书记对科技的强调,给于宗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两年,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多角度研究病害机理,初步认识了水、盐、环境因素等对文物的作用机理。如今,研究院拥有了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人才涉及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于宗仁说。在参与敦煌数字化工作的“90后”员工熊业腾看来,敦煌最吸引他的,正是莫高窟的科技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敦煌学研究已经向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多种学科人才在这里都能找到用武之地。“莫高窟壁画是有温度和肌理的。”熊业腾感慨道,“总书记说,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总书记对敦煌文化的重视令我深受感染。这里有广阔的舞台,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2021年金秋,北京。巍巍紫禁城,“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观众如织。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更多新方式,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瑶”,以动画方式、人格化的内容讲述古老的敦煌传奇,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打开互联网,中英文双语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球共享着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影像。5月18日,由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举行。图为参观者在展出的复制洞窟里参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敦煌文化在总书记关怀下不断发扬光大,总书记所期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正在敦煌儿女的努力中一步步变为现实。“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看看,总书记这样回应。给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发去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谈及古丝绸之路,将敦煌等古城称为“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体现着他对敦煌文化的深情与深刻思考。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心怀自信的民族,才能在历史潮流激荡中屹立不倒,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朽见证。“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这是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为此,我们愿择此一事、终其一生!文字记者:施雨岑、徐壮、张玉洁视觉丨编辑:姜潇、郝晓静责任编辑:LI
发表时间:2022-05-21 18:28:06

第一报道 | 习主席重要论述提振全球发展信心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习近平主席提出4点建议:习近平主席强调——海外人士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提振了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的信心,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能——-END-出品人:袁炳忠监制:冯俊扬统筹:谢鹏傅云威闫珺岩记者:胡冠余谦梁郑世波姚兵蔡蜀亚刘春燕张琪章建华郭骏王丽丽毛鹏飞梁慧文白林编辑:缪培源马湛鲁豫田宇视觉:宿亮新华社国际部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平台出品责任编辑:Li
发表时间:2022-05-21 18:12:40
<< 330 331 332 333 334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