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新华社评论员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复杂形势下,如何不断增强高效统筹能力,在攻坚克难中防住疫情、稳住经济、推动安全发展,是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面临的重要实践课题。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国之大者”,要系统把握内在关系、深刻理解实践要义,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有效
发表时间:2022-05-05 17:07:30

学习进行时|这件大事,习近平作出周密部署

【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7:06:29

学习进行时|提气!习近平这样寄语劳动者

【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7:05:11

海报丨总书记心系普通劳动者

总策划:陈凯星、邹声文、丁锡国监制:常爱玲、齐慧杰、刘紫凌、苏晓洲统筹:姚羽、张书旗、张钦、王军锋文案:姚羽、阮周围、谢奔设计:殷哲伦终审:高洁、令伟家编辑:张铎、陶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湖南分社联合出品【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7:03:19

习近平关心关怀劳动者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题:习近平关心关怀劳动者的故事新华社记者樊曦、姜琳、周圆从黄土地上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劳动者本色,始终保持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书记同劳动者之间一个个感人故事,书写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篇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2020年3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2019年盛夏时节,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治沙人”。看到林场职工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专程前来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到治沙劳动中。不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挥犁的动作一气呵成,林场职工们说,一看就知道总书记是“老把式”。岁月悠悠,本色不改。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习近平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回忆那段岁月,习近平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斗转星移,两张照片定格历史。一张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照片中,总书记扛着铁锹,大步走向植树地点;一张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镜头里,他肩扛锄头,意气风发走在田埂上。相隔的是30年光阴,不变的是劳动者的情怀。农民工范勇在河南老家珍藏着一个书包。女儿范婧婧常常把它拿出来看看,再小心翼翼地放回柜子里。“舍不得用,那是习爷爷送给她的。”范勇说。范勇在徐州地铁工地(2019年7月23日摄)。新华社发2013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在钢筋工范勇工地上的临时小家里,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来这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得知范勇的妻子和女儿来了北京,总书记特意叮嘱范勇一家人:“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看到范勇6岁的女儿,总书记送给她一个粉色的书包,还俯下身子,掬着她的脸颊,大朋友小朋友相视而笑……书包虽小,承载的却是总书记同劳动者心贴心、实打实的深情厚谊。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五星红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国人手中传递。“快递小哥”刘阔就是其中一个。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快递小哥”刘阔在整理包裹(2019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德欣摄三年前的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刘阔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听说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些感人的细节,镌刻在无数人的记忆深处——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薛荣疫情期间在湖北省十堰市抗疫救灾指挥部后勤仓库搬运物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2020年4月30日,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称赞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2021年初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当坐在轮椅上的夏森——一位将省吃俭用攒下的200多万元悉数捐赠给贫困地区的老人,颤巍巍想站起身来领取表彰证书的时候,总书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弯下腰把证书双手颁给了她。“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朴素的话语,道出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情怀。饱含的深情,让广大劳动者倍感温暖与振奋。“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让“好焊工”艾爱国终生难忘。艾爱国(右一)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实验室和同事探讨焊接技术(2021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工作50多年来,靠一把焊枪,他赢得无数“军功章”: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次,在建党百年前夕,又获得“七一勋章”的殊荣,艾爱国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劳动者的深情关爱。“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这是艾爱国的职业信条。他说,焊接方法有上百种,焊接材料可达上万种,懂得因材施焊勤钻研想方法,从焊接高手成为焊接工艺高手,才算真正的好焊工。什么是好工人?“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是新时代劳动者?“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劳动者致以崇高敬意。奋斗是时代不变的主题,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这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吗?”2020年10月12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陶瓷基板边看边问,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关切溢于言表。测试分析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纳米级的微观分析。听说他们中有5名博士,其中2人还是“海归”,总书记十分高兴。“企业现在有多少工程师?”“市场占有率怎么样?”总书记接连询问。面对企业员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自主创新是我当前最重视的,也是党中央最重视的事情。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2021年11月19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2021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也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闽宁扶贫协作期间,他带领团队千里迢迢奔赴宁夏,教贫困村民用草种植蘑菇。菌草技术不仅让闽宁村告别了贫困,还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但林占熺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歇。“不能辜负总书记的信任,我要用创新技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回忆起一年多前的“玉米地谈话”,与土壤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自己一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这是2020年7月23日拍摄的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许畅摄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吉林梨树县的黑土地,头顶烈日,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咛。这是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2021年4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2021年4月,在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当地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得知科技特派员起了大作用,总书记感叹,“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念兹在兹,为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开创劳动新天地指明方向。“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赞誉劳动模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诠释劳模精神。“我是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那时我才21岁。我为什么当劳动模范?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这个梦基本实现了。”说这话的是时年84岁的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三套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2013年4月28日,全国总工会机关,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65名劳动模范代表同习近平总书记围坐一起,畅谈人生梦想。梁军曾在北大荒垦荒。见到总书记,老人难掩心中激动,站出来发言:“现在黑龙江是全国第一的粮仓。粮食九连增,有我们一份功劳,欢迎总书记以后到黑龙江考察去。”老人真诚直率的话语,激起一阵阵笑声和掌声。“我是一直准备去看三江平原的,以后会去。”习近平总书记看着老人说,“你的事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你是很了不起。”“了不起”,质朴的三个字,透出总书记对劳动模范的尊崇之情。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谆谆教导、殷殷嘱托。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模本科班学员们清楚地记得,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是当年4月17日寄出的。写信的初衷就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感谢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劳模群体的关心和关怀。令他们没有想到,总书记在百忙中很快就回信了。天安门广场的“保洁卫士”蔡凤辉是劳模本科班的一员。“用劳动诠释青春、用劳动灌溉梦想。我要以更大的干劲、闯劲、钻劲,传承劳模精神,走好时代之路,为北京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忆起读到回信的情景时,蔡凤辉仍然很激动。这是对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广大劳动者的“五一”节日礼赞,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热烈倡议。这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的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3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2022年4月10日,海南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实验室搭建平台支持种业创新成果展示,走进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中心,同科研人员深入交流。“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总书记语重心长,“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4年前,总书记曾在南繁田垄上听袁隆平讲稻谷。时光荏苒、深情如一。“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感情地说。“久久为功”,呼唤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继承发扬劳模精神,努力走好技能成才、奉献报国之路。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在位于山西的太钢集团,员工在展示用手撕开0.02毫米厚的超薄带状不锈钢(2019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让廖席更感责任在肩。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以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关心关怀,对劳模精神的尊崇礼赞,必将激励、指引亿万人民奋发进取,在新征程上依靠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6:56:20

总书记这样礼赞劳动者

策划:陈凯星邹声文监制:常爱玲齐慧杰统筹:杨侠陈知春张书旗王军锋设计:赵丹阳文案:杨侠夏天书法:冯火春绘画:谢丽萍终审:令伟家安涛编辑:张铎黄南希技术:相昌盛李帅鸣谢:点滴艺术【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6:52:5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下午就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
发表时间:2022-05-05 16:51:1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
发表时间:2022-05-05 16:49:41

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国防科技有力支撑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202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21日下午在东营市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考察自主创新情况。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潮州市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情况。新华社记者王晔/摄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第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1月17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师生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丁林/摄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院士制度,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这里,我给院士们提几点希望。——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希望广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广大院士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希望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们要更加专注于科研,尽量减少兼职,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希望广大院士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认真听取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意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团结起来,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2-05-05 16:43:56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出版发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编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由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联合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共分4个时期、1294条,22万多字,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宏阔背景,采用编年体形式,从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中,选取具有重大意义、发挥重大作用、产生重大
发表时间:2022-05-05 16:42:16
<< 316 317 318 319 320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