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抵达秘鲁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发表书面讲话

新华社利马11月14日电抵达秘鲁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的书面讲话(2024年11月14日,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应博鲁阿尔特总统邀请,我很高兴再次对秘鲁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又一次踏上这片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土地,我感到十分亲切。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秘鲁政府和秘鲁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中国和秘鲁友谊源远流长,中秘友好深入人心。早在400多年前,两国人民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马尼拉大帆船”即“中国之船”开启了友好交往。53年前,中秘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秘鲁成为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之一。近年来,在两国各界共同努力下,中秘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巩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国连续10年成为秘鲁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两国矿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访问期间,我将同博鲁阿尔特总统举行会谈,就中秘关系、各领域务实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我还将和博鲁阿尔特总统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这次访问将引领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我也期待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各方一道,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为建设开放型亚太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5 09:46:59

习近平抵达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利马11月14日电(记者张远郝云甫)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马,应秘鲁共和国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马,应秘鲁共和国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时,秘鲁部长会议主席阿德里安森等高级官员热情迎接。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习近平乘专机抵达利马卡亚俄空军基地时,秘鲁部长会议主席阿德里安森等高级官员热情迎接。当地学生向习近平献花,用中文对习近平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礼兵分列红毯两侧致敬。习近平发表机场书面讲话,向秘鲁政府和秘鲁人民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习近平指出,中秘友谊源远流长,友好深入人心。秘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之一。近年来,中秘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双方政治互信日益巩固,重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这次访问将引领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推动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我也期待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各方一道,为建设开放型亚太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蔡奇、王毅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先期抵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国驻秘鲁大使宋扬也到机场迎接。习近平乘车从机场赴下榻饭店途中,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代表和当地民众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挥舞中秘两国国旗,高举“祝习近平主席访问秘鲁取得圆满成功!”“中秘友谊万岁!”等红色横幅,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热烈欢迎习近平到访。从北京赴利马途中,习近平乘坐的专机在西班牙大加那利岛作技术经停,西班牙中央政府驻加那利自治区全权代表和当地高级官员赴机场迎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5 09:46:02

习近平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新华社利马11月14日电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赴利马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南半球的初夏时节,充满生机和希望。应博鲁阿尔特总统邀请,我即将对秘鲁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第二次访问秘鲁这个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这里孕育了卡拉尔、查文、奇穆、印加等古老文明,这里的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这里的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秘中友谊日”,这里的中餐馆叫做“吃饭”。每次来到秘鲁,我都深深感受到秘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份情谊根植于古老文明的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以卡拉尔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以印加文明为代表的陆地文明彰显了秘鲁文明的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元。中外考古学界认为,中华文明和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文明的智慧让我们理念相近、心灵相通。中国人历来讲究“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印加人倡导“莫偷盗、莫撒谎、莫懒惰”。秘鲁思想家马里亚特吉曾讲,“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比欧洲更接近我们。我们人民的心理更像亚洲人而不是西方人”。这就是华人移民175年来同秘鲁人民血脉相融、不可分割的“文明密码”。近期,两国广播电视部门将在秘鲁举办《从长城到马丘比丘》首映式,展播《三体》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相信这将有助于秘鲁朋友更加深入了解中国。这份情谊传承自遥相辉映的历史。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比如,秘鲁出土的印加人金面具同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如出一辙。马丘比丘古城祭台上有一块“栓日石”,印加人通过日影变化,确定季节、编制日历,这同中国古代的日晷异曲同工。中国古蜀先民以展翅飞翔的太阳神鸟表达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这同印加文明一般无二,都体现出对光明的向往。去年以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秘鲁,“印加天路”安第斯文化展、“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等展览来到中国,受到两国民众热烈欢迎。近日,双方已在秘鲁举办“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印加文明互鉴展”,欢迎大家前去参观,相信一定能够找到更多中秘文明交相辉映之处。这份情谊深化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秘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秘关系始终稳步前行,特别是201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惠及两国人民。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秘鲁派遣医疗专家组,尽己所能向秘鲁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资,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关键时刻值得秘鲁信赖的朋友。秘鲁是首个同中国签署一揽子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拉美国家之一。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秘鲁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去年秘鲁对华出口额占秘鲁出口总额的36%。中资企业在秘鲁投资存量约300亿美元。中资企业投资的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产值约占秘鲁国内生产总值的1%,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中资企业承建的通贝斯大区加里多医院惠及逾10万居民,利马三大区水务项目建成后将解决40余万秘鲁人民卫生用水问题。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是我们两国的共同追求。我们要弘扬中秘传统友谊,拓展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这为包括秘鲁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新机遇,为中秘互利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次访问期间,我将和博鲁阿尔特总统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钱凯港是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要项目,也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钱凯港一期工程可以将秘鲁到中国的海运时间缩短至23天,节约20%以上的物流成本,每年为秘鲁带来45亿美元收入,创造8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钱凯港的建成有助于秘鲁构建从沿海到内陆、从秘鲁到拉美和加勒比其他国家的立体、多元、高效互联互通格局,打造以钱凯港为起点的“新时代的印加古道”,带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整体发展和一体化建设。港口项目部还建立动物救助站,主动肩负起救助企鹅、海豹、鸟类的社会责任,改善湿地、海滩、生物栖息地的环境状况。我们要共同把钱凯港建设好、经营好,使“从钱凯到上海”真正成为促进中秘和中拉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中方也愿继续在秘鲁实施“小而美”民生合作项目,推动开设鲁班工坊、中文工坊,加强两国职业教育合作,鼓励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履行好社会责任,让“老乡”情谊更加真实可感。我们要担起文明互鉴时代责任,加强在文化艺术、教育、科研、旅游、青年、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等领域交流合作,采取更多措施便利两国人员往来,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发展社会民意基础。密切两国在文明古国论坛机制内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支持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不同文明如同中国九寨沟的五彩池和秘鲁马拉斯的梯田,虽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继2008年、2016年两次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秘鲁将第三次主办这一重要会议。3次会议的主题从“亚太发展的新承诺”,到“高质量增长和人类发展”,再到今年的“赋能、包容、增长”,充分展现出秘方推动建设开放型亚太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强决心,有力发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利马声音”。中方坚定支持秘方办会,愿同秘方密切配合,推动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在亚太合作中留下新的“利马印记”,为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秘鲁纳斯卡文明的巨大地画,身在其中者迷,唯有居高者方能窥其全貌。中国也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方愿同秘方一道,坚持登高望远,从历史长周期把握世界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拉美朋友常说,“没有勇气的人,永远不会攀山渡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秘鲁朋友一道,同心所向,跨越山海,驾驶中秘友好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5 09:45:08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题: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五新华社记者于佳欣、吴雨、刘羽佳“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改革方法论,深刻阐释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科学方法推进改革,在破立统一中谋定后动、循序渐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不断打开发展新天地。有破有立,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截至目前,全国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近期一则消息,披露了地方机构改革的新进展,为优化县域机构设置进一步探索了有效路径。精简行政机构,转变优化职责,既把“块”切好,又把“条”理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破立关系的鲜明写照。“破”与“立”,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发展之道。“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稳中求进”这一党中央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内在逻辑,也是对改革规律和改革方略的深刻揭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新中国成立后,破立结合、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之初,边破边立、先行先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由局部到整体渐次铺开。党的十八大以来,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各种利益的平衡、关系的协调难度更大,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改革方法论有着深刻思考——谈及搞好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时,强调要继续运用好“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等宝贵经验;论述改革与法治关系时,明确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不能让一些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改革的‘绊马索’”;针对结构调整,鲜明提出“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部署产业发展时,特别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遵循“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新发展格局,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立新发展理念,破“唯GDP论”;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供需结构性失衡;立城乡融合发展之制,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立清风正气,破“四风”顽疾;立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破影响司法公正之弊……破不是改弦易张,立也不是另起炉灶。“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通过改革让制度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服务提升民生福祉,是“先立后破”的应有之义。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统筹破与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把握节奏,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岱海之滨,波光潋滟;苏木山上,层林尽染。作为中国铁合金产量最大的地级市,内蒙古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的底色由“黑”变“绿”,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202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习近平总书记以形象的比喻,对如何处理好破立关系进行了生动诠释。先立后破,立是目的,为破打下坚实基础——立起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智能车间的控制大屏上,跳跃着生产环节的实时数据……在江苏江阴,兴澄特钢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炼钢厂“傻大黑粗”的印象。把新产业立起来,以数智化的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较长过程,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先立”与“后破”的关系。立得住,才能破得好。以破促立,破是手段,为立打开更大空间——破是为了更好地立,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今年8月,全国首个全链条公平竞争审查系统在湖北上线,为经营主体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更大力度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通过破除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以破促立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加大对发展堵点、卡点、痛点的“破”,为“立”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才能为新的发展打开广阔天地。破立并举,把握节奏,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破立并举,关键靠统筹,要义在平稳。从190条缩减至27条——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如今实现大幅“瘦身”。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目前,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推动更多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根。“各项改革举措都要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深入开展风险评估,把握好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征之一。无论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抑或是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无不要在改革中把握节奏,把控风险,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好时度效,谋定后动、循序渐进,才能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狠抓落实,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翻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完善”“深化”等高频词令人印象深刻。《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有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提升,也有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到2029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是路线图,也是军令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破与立中找准改革突破口——教育体制改革,事关千家万户。今年秋季开学起,不少地方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与技工院校等方面合作,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破立统一中,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从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到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瞄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民生改革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才能让“立”的成果得到群众拥护,让“破”的成效为群众称快。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破与立中以重点推进带动整体跃升——今年9月6日,我国第二条民营控股高铁——杭温高铁开通运营。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步伐提速。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统筹破与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依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牵住“牛鼻子”,就能以重点带动全局。抓住主要矛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才能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破与立中以协同发展形成改革合力——源起上海松江,串起江苏苏州、浙江嘉兴、安徽宣城等九城科技“朋友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科创氛围日益浓厚。自2018年至2023年,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7。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这条科创走廊成为破除市场要素流动堵点、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区域协同发展加速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区域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破与立的方法论,做到在狠抓落实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5 09:44:25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题: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四新华社记者罗沙、白阳、齐琪“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抓好改革落实提供重要方法指导、实践指南。科学指引:坚持改革和法治同频共振,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奔涌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海南考察,对海南改革开放作出重要指示。南海之滨,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决策。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法治之力推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新时代改革和法治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这次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对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作出深刻论述,为新征程上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提供根本遵循——为法治建设指明方向,要求“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用好法治的力量,提出“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强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强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奉法者强,则国强。回望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改革和法治始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一同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意味着“破”和“变”,而法治意味着“立”和“定”,厘清其中关系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现在法律的条条框框妨碍和迟滞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律就是要保持稳定性、权威性、适当的滞后性,法律很难引领改革。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改革的深化,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专门一个部分部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法治之力护航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适应改革开放需求,国家立法节奏更快、质量更高;司法改革环环相扣、动真碰硬,更加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厘清“权力边界”、激发市场活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需要改革和法治同向发力、相互促进。夯基固本: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挂起国徽,拉好横幅……今年7月的一天,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黄土塬的一块山头上,法官与干部群众席地而坐,调解土地纠纷。搭在田间地头的“巡回法庭”,从源头端就地化解纠纷,以“案结事了”化解“案多人少”,折射法治领域改革的力度和温度。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与时俱进修改宪法,加强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更好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坚持立改废释纂并举,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成熟完备。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立法应当适应改革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相关改革”明确写入法律,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的路径更加清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新征程上,一系列“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破局前行,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打官司“门难进”“案难立”,如今变为“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架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高压线”,有效防止“批条子”“打招呼”;公安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窗通办”“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政法机关气象更新,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住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实现“政通人和”……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正式全面启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入系统协同推进新阶段。循法而行,依法而治。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法治建设舵稳帆正,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速,依法驾驭权力的奔马。加强法治宣传,支持正当防卫,惩治网络暴力……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入更高境界。蹄疾步稳: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以更高水平“中国之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0月10日,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在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短短4天,就收到上千条意见建议。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筑牢法治之基、发挥法治之力,护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劈波斩浪。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改革的执行力和穿透力不断增强——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9月和11月召开的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接连就重大改革发展事项作出决定和决议,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动能。以法为纲,崇法善治。从修订行政处罚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到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打破“旋转门”“玻璃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利剑披荆斩棘,有力突破改革梗阻、确保改革落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位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海北州刚察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的栖息地之一。由于相关路段未设置明显警示标牌和限速设施,车辆与羚羊相撞事故频发。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法治护航。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责,与多部门协调沟通,推动建成我国首个普氏原羚生命保护通道。改革势如破竹,法治固本强基。检察公益诉讼范围不断拓展,监督“利剑”效能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彰显;加快完善监察法、推动反跨境腐败法立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推动“关键少数”在改革中带头厉行法治……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改革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今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一系列新经验新做法写入法律,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循道而行,功成事遂。从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到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更好应对风险挑战;从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让“有恒产者有恒心”,到制定学前教育法护佑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中国之治”的基石更巩固、效能更显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法治在改革推动中更加健全,改革在法治护航下更加有力,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4 09:50:09

学习进行时丨习近平主席与秘鲁的故事

【学习进行时】应秘鲁共和国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3日至17日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重温习近平主席与秘鲁的故事。中国和秘鲁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人民友好深入人心。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发展中秘关系,指出愿同秘方夯实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加强多边协作,推动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鞠鹏摄太平洋对岸的“邻居”“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秘鲁国会演讲时这样形容中秘关系。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访问过秘鲁。当地雄奇的山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勤劳勇敢的人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也给习近平“留下美好印象”。2016年,时隔20余年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习近平主席表示:“我又一次领略到秘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由衷体会到两国关系的旺盛活力和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生动讲述了多个体现中秘双方真诚友好、共同发展的事例:400多年前,中秘人民就跨越大洋,拉开了双方交往的序幕;130年前成立的“中华通惠总局”,为促进中秘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秘鲁,西班牙语“老乡”一词用来专指中国后裔,中国广东话“吃饭”一词演变为中餐厅的统称……习近平主席表示,中秘是“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共担责任的好朋友”。“天然的认同感和共同的使命感,让我们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彼此关系,在涉及领土主权、发展权益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习近平主席说。在2016年的这次访问中,习近平主席被授予秘鲁国会最高等级荣誉勋章“大十字勋章”。“这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更体现了秘方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秘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习近平主席说,将永远珍藏这份情谊和美好记忆。近年来,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持续拉近中秘这对跨洋“友邻”的“距离”。今年6月,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带来了一众内阁重要部长和经济界代表。通过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地参访,她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了切身感受,也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在同习近平主席的会谈中,博鲁阿尔特总统发出感慨:秘方真心钦佩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希望学习借鉴中方的成功经验,通过进一步扩大密切两国务实合作,助力秘鲁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也是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中方支持秘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秘方坚定相互支持,坚定不移推进中秘友好合作。得知不久前秘鲁国会几乎全票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中秘友谊日”,习近平主席表示,这充分体现了秘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中方对此高度赞赏。2024年6月21日在秘鲁钱凯港拍摄的码头操作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从钱凯到上海”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的钱凯湾内,一座现代化港口——钱凯港即将迎来正式运营。钱凯港项目是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拉美地区新的枢纽港和太平洋门户港,可大幅缩短秘鲁到亚洲的直航时间。202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举行会谈时指出,双方要共同努力,确保钱凯港如期建成,成为中拉之间的陆海新通道,使“钱凯到上海”真正成为一条促进中秘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博鲁阿尔特总统表示,秘方期待同中方共同努力,如期建成钱凯港项目,更好造福两国人民。钱凯港项目一期工程始建于2021年,包括4个码头泊位。港口最大水深达17.8米,能停靠18000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可实现近期每年100万、远期150万标准箱的设计吞吐能力。近三年,“从钱凯到上海”已成为秘鲁的流行语。待港口建成,这句流行语将变为现实。随着这条中拉之间的陆海新通道的开辟,秘鲁与中国之间的海运时间将缩短约10天,来往货物能便捷通达秘鲁以及拉美各国,极大提升贸易便利。钱凯港项目是两国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典范,更是中拉合作的生动缩影。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秘都是环太平洋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双方要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2024年6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同博鲁阿尔特握手。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人生乐在相知心“人生乐在相知心。”2016年在秘鲁国会演讲时,习近平主席以这句古语形容中秘两国人民感情相连、心灵相通。这次演讲,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两位秘鲁朋友:安东尼奥·阿尔塞和吉叶墨。安东尼奥·阿尔塞是秘鲁作家、记者。青年时代,他接触到有关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报道,对中国充满向往。1960年,他作为拉美新闻代表团的一员首次访华,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后来,安东尼奥成为推动秘中建交的一名重要使者。在旅居中国30多年间,他出版了《中国:时代的面貌》《到永恒的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等一系列著作和画册,为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像”,持续为秘中两国增进理解、巩固友好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主席对安东尼奥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给予积极评价:“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忆及此事,安东尼奥的女儿洛德斯·费尔南德斯·埃斯基韦尔表示,“这让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吉叶墨是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1979年至1991年,他在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班牙语,撰写了《来自中国的报道》、《李白诗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等著作。他还出演了包括《大决战》、《重庆谈判》等25部中国电影,受到中国观众喜爱。“现在,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吉叶墨当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非常荣幸得到习近平主席的认同”,“对此深感惊喜和兴奋”。有秘鲁学者评价说,吉叶墨堪称目前秘鲁汉学界的“老师”。多年前,秘鲁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吉叶墨开了先河,用自编的教材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种下了爱好中国文化的“种子”。年逾八旬的他还编撰出版《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广大西班牙语世界读者架起了解中国的又一座桥梁。近年来,中秘人文交流十分活跃。2023年以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走进秘鲁,“印加天路”安第斯文化展等展览来到中国,受到两国民众热烈欢迎,进一步增进了中秘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2023年11月,在会见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秘都拥有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双方应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科技、青年交流等合作,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表率。2024年6月,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访问深圳,参观了“太阳的子民——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专题展览。这一展览精选来自秘鲁14家博物馆的168件(组)馆藏珍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她表示,秘鲁和中国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样的展览走进中国,为中国人民了解秘鲁文明打开了一扇窗,为两国人文交流搭建起一座桥。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国应该运用文明智慧,为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新贡献。策划:储学军统筹:车玉明李志晖执行:万方王子晖翁伟庆牟彦秋主笔:金佳绪丁梓朔新华网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4 09:46:17

特稿丨习近平的拉美情缘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习近平的拉美情缘新华社记者马倩刘畅“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一首唐诗中的名句来形容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他先后访问拉美地区11个国家。访问期间,他与各国领导人会谈,见证合作文件签署,走访当地农庄,品尝哥斯达黎加咖啡,获赠印有他名字的阿根廷国家队球衣,留下一段段外交佳话。“中拉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习近平主席这样形容中拉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13日,他将再次启程,跨越大洋,远赴这片多姿多彩、充满希望的热土。此次对秘鲁和巴西的国事访问将为推动中拉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从钱凯到上海”习近平主席把秘鲁称作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即将于本月启用的中秘合作建设项目钱凯港将把这对远隔重洋的“邻居”拉得更近。钱凯港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78公里的钱凯湾内,是天然深水港。竣工后,这里将成为秘鲁主要门户港口和通往南太平洋的重要枢纽,可承接和转运来自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和巴拉圭等地区国家的货物。有了这座港口,南美洲到亚洲的航运时间将从45天缩短至23天。钱凯和上海这两座港口城市的名字在西班牙语中发音相似,越来越多秘鲁人盼望钱凯能发展成为秘鲁的“上海”。这是2024年6月21日在秘鲁钱凯港拍摄的码头操作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钱凯港不仅将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往来,还将加强拉美各国之间以及拉美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过去十多年来,中拉成为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伙伴。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重建项目、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一个又一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造福当地,惠及双方。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加强合作具备天然优势。自201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23年,中拉贸易额突破4890亿美元。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近期发布的《2024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际贸易展望》报告显示,今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际贸易逐步复苏,在该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将是其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钱凯港将帮助秘鲁提升海运效率,深化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合作。”钱凯港项目工程部副经理戴维·加梅罗说。“友谊就像葡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好”“友谊就像葡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好。”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曾引用这句巴西谚语,描述中拉传统友谊。那是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巴西。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两国民间交往的友好历史如数家珍,提到了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以及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的巴西电视剧《女奴》。“2014年,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国会演讲。他不仅谈及两国关系和贸易合作,还讲了许多巴西文化:比如巴西利亚的建筑、前总统库比契克的名言、巴西电视剧和一位巴西记者。”回顾10年前那次演讲,巴西国会巴中议员阵线主席福斯托·皮纳托记忆犹新,“他对巴西的了解让我们感到自豪。”人文交流是中拉友好的重要支柱。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他本人正是中拉民间友好的推动者。早在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到访巴西,在福塔莱萨代表福建省与塞阿拉州签署了建立友好省州备忘录。2024年2月3日,在巴西累西腓,人们在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上展示自己制作的龙头。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中国许多城市已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体现了中拉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与地区合作。近年来,中拉人文交流的平台不断拓展。从“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到“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计划……一系列活动丰富多彩,不断拉近中拉人民间的距离。“中国和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宛如色彩绚丽的鲜花绽放在双方广袤的土地上,将中拉文明互鉴推向新高度。”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利马出席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时说。“勇于追梦、共同圆梦”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首次提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与拉美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均处在发展振兴的重要阶段,肩负着相同的发展任务。在各自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中拉始终是携手同行的伙伴。巴西总统卢拉去年4月访华期间,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的签署。这些合作涵盖减贫、信息通信、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这不仅表明两国将继续打造新的增长点,共同推动高质量合作,进一步造福两国人民,也体现了中拉互利合作的新趋势。中拉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便是例证。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光伏市场之一。全球光伏行业权威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拉美地区的光伏装机需求量约为24.8至27.4吉瓦,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国的光伏装机需求量排名前列。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拉美国家光伏电站建设,助力能源转型。在巴西,由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巴西公司投资并主导建设的马兰加图光伏电站今年6月举行投产仪式。该电站每年可为近55万户家庭供电。巴西前总统、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当下,很多中国企业都在巴西投资兴业,这对巴西“再工业化”至关重要。这是2024年6月7日在巴西皮奥伊州拍摄的马兰加图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授予罗塞芙“友谊勋章”,以表彰她对中巴两国友谊所作的贡献。“友谊勋章”是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罗塞芙赞叹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无与伦比的发展成就”。“中国的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我深深认同这样的理念和愿景。”她说。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团结协作、发展振兴是拉美人民薪火相传的梦想。“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拉双方要勇于追梦、共同圆梦。”习近平主席说。【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4 09:45:06

改革理论成果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改革理论成果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三新华社记者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改革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科学回答重大问题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科学回答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阐释改革使命——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重温当年改革历程。“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论断。形象生动、精辟深刻的提炼,深刻展现出改革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判机遇挑战,以高度的理论自觉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形势任务:廓清“改不改”“怎么改”的困惑,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确定改革在全局中的位置,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讲清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提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要论述,科学标定全面深化改革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坐标定位和职责使命,为走好改革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刻把握改革方向——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改革的鲜明指向,深刻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以总目标为根本尺度,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做到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彰显出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宣示,引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深邃洞见改革潮流——东海之滨,滴水湖畔,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重大工程热火朝天,科创地标拔节生长。自2013年首设上海自贸试验区至今,我国已先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一个个开放新地标上,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持续深化,成为我国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生动缩影。新时代以来,神州大地上改革与开放彼此激荡、相得益彰。从“开放也是改革”的重大判断,到“改革必然要求开放”的双向互促;从“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世界眼光,到“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的宏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性,为改革实践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彰显鲜明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富创意的组成部分。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时,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从发现问题着手,总书记指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自分析问题深入,总书记强调“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以解决问题为要,总书记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推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沙”字背后,是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生态治理改革的深刻考量。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系统谋划改革,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改革,改革任务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协同深化改革,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习近平总书记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创造性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局面。坚持人民立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改革为了人民的旨归始终不渝;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到“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改革依靠人民的立场一以贯之;从“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到“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追求坚定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善于运用科学方法2024年5月,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踏上新的征程,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全局上谋划,更加注重系统集成——2024年9月,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明确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设立国家公园,是彻底改变过去“山一块、水一块、林一块、草一块”的碎片化管理、破除“九龙治水”困局的重要举措。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改革越往后推进,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会越强,触及利益也会越深,对系统集成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关键处落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科学确定市场准入规则、合理设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事项……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对外发布。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中央层面首次专门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政策文件,释放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里的疙瘩最难解,就把改革指向哪里。要紧紧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敢于啃硬骨头,攻坚克难,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向实处发力,更加注重改革实效——2024年10月29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百天之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面对全党“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现象,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唯实,才能使改革方案同实际更结合紧密;唯实,才能有效克服利益调整中的种种阻力;唯实,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奔着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去,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改革潮起,击鼓催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3 15:42:36

习近平离京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11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秘鲁共和国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等。【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3 15:42:03

第一观察 | 友谊·合作·初心——展望习近平主席秘鲁之行

应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11月13日至17日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时隔8年再次访问秘鲁,也是第二次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主席的秘鲁之行有哪些重要看点?我们通过几个关键词为您梳理。■第一个关键词:友谊“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曾这样形容中秘关系,生动诠释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深情厚谊。中国和秘鲁友谊源远流长,中秘友好深入人心。秘鲁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国签署一揽子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今年,秘鲁国会几乎全票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中秘友谊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也是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今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博鲁阿尔特总统会谈时强调。202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博鲁阿尔特总统两度会晤。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同博鲁阿尔特总统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重点领域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访将进一步夯实中秘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多积极成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第二个关键词: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拉美和加勒比多国表达强烈参与意愿。2019年,中秘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近年来,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在经贸、金融、人文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博鲁阿尔特总统会谈时指出,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秘鲁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的拉斯邦巴斯铜矿等重大合作项目为秘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钱凯港建成后,将有力提升秘鲁海运效率。18世纪时,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在诗作中以“从中国到秘鲁”感叹天涯海角之远。今天,秘鲁人民用“从钱凯到上海”这句流行语展望中秘两国互利合作的广阔未来。“双方要共同努力,确保钱凯港如期建成,成为中拉之间的陆海新通道,使‘钱凯到上海’真正成为一条促进中秘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习近平主席曾这样强调。在中秘双方共同努力下,钱凯港项目即将迎来正式运营。当地民众期待并相信,项目的运营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民众生活水平,让秘鲁及其他拉美国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作为环太平洋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中秘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多成果,不仅将促进各自国家发展振兴,也将成就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多方共赢。■第三个关键词:初心2023年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博鲁阿尔特总统对习近平主席诚挚地说:“我谨向您发出最热情的邀请,希望您拨冗出席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再次进行国事访问。”“中方支持秘鲁举办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愿同秘方密切沟通协调,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取得新成果,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或主持历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此次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充分体现了中方对推动亚太开放合作一以贯之的初心。“亚太地区汇集了古老文明和新兴力量,创造了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里的人民勤劳,这里的山河美丽,这里的发展动力强劲,这里的未来前景光明。”2014年11月在北京,习近平主席这样展望亚太合作的美好明天。2016年11月在利马,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作为亚太地区领导人,我们都要深入思考,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亚太带到本世纪中叶?如何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亚太经合组织作用?”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为亚太面临的新时代之问破题,并用“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古语,呼吁各方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此次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主席将发表重要讲话,介绍深化改革开放重要举措,阐述中国对推进亚太合作的政策主张。各方期待并相信,习近平主席这次与会,将以中国方案回应共同关切,以中国智慧凝聚亚太共识,为打造亚太发展新的“黄金三十年”注入更多信心与力量。策划:张晓松主笔:温馨新华社国内部、国际部联合制作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11-13 15:39:13
<< 20 21 22 23 24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