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陈在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工作。通讯员杨泳摄曾陈在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工作。通讯员杨泳摄“曾律师!我朋友的事,思来想去,还是只能找你!”19日上午,位于青山区工业二路的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接待室的门被推开。居民老陈引着朋友进门,二人走到律师曾陈面前。老陈是个建筑工人,他曾因讨工钱来到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求助,当时帮他的人就是曾陈。“我问了很多人,打了好多电话,可直到找到曾律师这儿,才妥善解决。”从那以后,老陈在手机里认真存下曾陈的号码,每当碰上什么事、想咨询什么法律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曾陈。两鬓的头发已泛起花白,44岁的律师曾陈十四年如一日,每周守在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来到窗口找我的,都是遇到问题和困扰的困难群众,我希望我是他们四处奔走的最后一站,能够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案结8年当事人常常给他报喜“曾律师,我们家小齐(化名)研究生面试通过了!”今年春天,曾陈接到一通报喜电话,打电话的是曾寻求过公共法律服务的女孩小齐的父亲。2016年,15岁的小齐中考前突然被车撞伤,可赔偿过程却出了点问题,小齐的父亲无奈找到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那时候大家都说,鉴定结果定了,拿不到赔偿。我找了很多门路,直到来到曾律师这里。”小齐的父亲回忆,因女儿第一次伤残鉴定结果判定她无法得到赔偿,他担心既耽误了女儿学业,又影响女儿身心成长。“我也是父亲,知道父亲想为女儿讨公道,想用事实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阳光的,也是公平的。”曾陈感同身受。他拿起小齐的资料认真研究,发现鉴定结果有可以推敲之处,接着果断受理小齐父亲的法律援助申请,依法申请重新鉴定。第二次鉴定结果下来,小齐伤残等级为9级,赔偿也很快到位。此后几年里,小齐考上重点高中、武汉大学,今年又顺利拿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她的一点一滴成长,曾陈每次都会收到“喜报”。“曾律师帮了我们家,我们都拿他当自家人!”小齐父亲说,如今曾陈不仅是他们的家人,更是全家人的普法老师,每当碰上什么事,总要先向他请教,“问了他,才是真放了心”。在青山,像小齐一家这样的居民还有不少。每周五天,曾陈大多数时间都坚守在区公共法律服务岗位上,要么在青山区法律援助中心窗口,要么就在社区里接待,而他的手机也不时响起,接的大多是居民的咨询电话。14年来,曾陈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义务提供法律咨询2万余次,组织参与重大法律宣传活动100余次,化解各类纠纷500余次。当事人讲方言他当庭帮着翻译一天,曾陈正在窗口值班,被他帮助过的廖师傅突然冲进来,在办公桌上放下一袋阳光玫瑰青提,“小曾律师,无论如何,一定尝一口!”曾陈鼻头微微发酸,他知道,廖师傅自己未必舍得吃,他尝了一颗后,坚持让廖师傅把水果带回去。“他的诉求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直没能找到人,(我)把整个事情讲到他明白透。”这也正是廖师傅最感激曾陈的地方。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里,常有来访者感觉权益被侵害想讨个说法,但并不知道该怎么依法维权。曾陈笑着对记者称,他的服务窗口就像是医院的导诊台,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讲述,然后按具体情况给他们讲解相关的法律条文,“先望闻问切,再导医分诊,最后开药方”。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2011年起,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始试点律师窗口值班制度,在那之前,窗口值班的都是法学系在校大学生,很多问题他们还无法解决。招聘通知发到了全区每个律所,但主动报名的仅曾陈一人。“钱不多还占用大量时间,几乎没有律师愿意来。”青山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科长杨泳介绍,来区里值班的律师每个月能拿900元补助,哪怕被当事人委托代理,每起案件代理费也只有400至500元,每个月办理不超过6起。杨泳回忆,那年曾陈刚满30岁,每周五天他都在区里值班,律所的事情都被他安排在晚上回家之后。曾陈脸上常挂笑容,总能耐心慢慢地听,再抽丝剥茧讲给来访者,帮他们理清思路、找到办法,居民们都认可和善又热情的“小曾律师”。听得多了,曾陈就越发擅长把法律知识讲成普通人能听懂的话,真正为人解惑。年复一年听下来,曾陈还练就了另一项“技能”。2021年,曾陈参加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庭审。一开庭,法庭书记员蒙了。原来,原告不会说普通话,操的一口方言,发音与湖北方言相去甚远。“别急,我能听懂。”曾陈解围。庭审全程,全靠原告说一句、曾陈翻译一句才顺利完成。结束后,书记员追问曾陈小时候是不是在外地长大,他却微微一笑:“来我们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多坐坐,你也能听懂。”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接待窗口,曾陈接待的来访者当中,有许多人都不会说普通话,靠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反复倾听,曾陈现在接待时基本没有沟通问题,还常常给年轻的接待律师们当翻译。今年3月,司法部表彰全国法律援助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曾陈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也是今年全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律师。从一人坚守到团队联手其实对这个岗位,曾陈也曾犹豫过。那是他孩子刚满一岁那年,律所负责人看重他的工作能力,想劝他回律所多接点工作,与他同龄的大学同学中有人已成为律所合伙人,年收入几百万元。好友劝他:“奶粉钱你总要赚回来吧!一直做公共法律服务,事业道路会越走越窄!”他听后没说话,每天依然坚持值班。曾陈记得,2017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来访量增长极快。一天值班时,曾陈不得不喊来他所属的湖北扬子律师事务所同事帮忙,一群人又是整理资料,又是接待来访者,饭都没顾上吃,当天的活也直到转钟才忙完。“你一个人忙不过来,就组团上啊!”一位来访者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曾陈茅塞顿开。他和律所商量,召集青年律师加入公共法律服务值班团队,他手把手教年轻律师学习处理简单的咨询事项。熟能生巧。如今,5名团队成员只在偶尔遇到重难点或极个别特殊情况时,才会向曾陈请教。而曾陈在处理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事项后,也能更从容地处理律所的事务,去年,他当上了所在律所的副主任。“曾律师!这份资料整理好了,需要向您请教一下,看适用的法条有没有遗漏。”19日,记者再次来到曾陈值班的区法律援助中心窗口时,一名年轻律师正在向他请教。翻阅案头的来访记录本,记者发现,这几年来区里值班的律师越来越多。如今,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平均每月接待量达到2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今年6月,律所党支部还获得“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曾陈自己也被评为“全省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据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处处长杨博介绍,一直以来,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管理部门与机构始终秉持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忘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营商环境的优化添砖加瓦。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原标题:十四年如一日值守青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曾陈:希望我是“最后一站”)【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