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法律服务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侧记

分享到

  3月30日,作为“丝路海运始发港”的福建厦门春雨如丝,“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在这里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以“创新法律服务交流合作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分论坛等环节,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法律服务界深入交流,凝聚法治共识,增强互鉴互信,持续深化务实合作,以法治方式服务新的金色十年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论坛开幕当天,法治领域首个以“一带一路”命名的国际性专业组织——“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组建完成。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2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律师、仲裁、商事调解等领域专业人士,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负责人,相关政法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和联盟相关活动。中外嘉宾围绕以高水平法律服务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在凝聚法治共识、推进法治互鉴、深化法治合作上取得务实成果。

  搭建平台 携手开启法律服务交流合作新篇章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长期的累计效应可能远超这一预估。”武汉大学特聘教授黄惠康在论坛现场作主旨演讲时列举了一组统计数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十多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订合作文件200余份;从中欧班列到雅万高铁,从非洲亚吉铁路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从鲁班工坊到健康义诊,从菌草作坊到洁净水井,一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为共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有力的法治支撑。参加论坛的多位嘉宾表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能够为各国交往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条件,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经贸文化合作;法律服务是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宏伟的基础设施计划,发展成为跨越洲际的经济、文化、法律合作生态系统。其成功不仅依赖金融投资,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框架。”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联合会主席伊斯迈尔·西里木博士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随着各国合作项目规模的扩大,对专业法律服务、风险防控机制和争端解决体系的需求激增,凸显了法律从业者的关键作用。

  出席论坛的埃塞俄比亚联邦律师协会会长泰沃德罗斯·加塔特鲁也表示:“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超越了基础设施领域,在扩大贸易、增加外国投资和减少贫困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法律服务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外嘉宾普遍认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经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化,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也需要不断深化。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指出:“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高质量法律服务提出新要求。律师们需要积极开展跨境法律服务交流合作,善于进行不同法律文化的沟通,提高与境外律师交流合作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搭建更广阔的法律服务交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应运而生,并以联盟组建为契机,举办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

  出席论坛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化,本次论坛围绕“创新法律服务交流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交流研讨,意义重大。

  3月30日召开的联盟相关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刚刚当选的联盟主席王俊峰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将以促进相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律师、仲裁、商事调解等领域的行业协会、法律机构及个人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目标,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长期从事涉外法治领域研究的黄惠康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的新阶段,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恰逢其时、很有意义!相信法律服务联盟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以更高水平的法律专业服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普遍对论坛的举办和联盟的组建表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表示,联盟的组建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法律服务领域开展多边合作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将有效汇聚律师、仲裁、商事调解等全链条法律服务资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保障。

  参加论坛的各国律师、仲裁、商事调解机构代表也纷纷表示,将利用好“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这一国际组织平台,与共建各国的法律同行建立联系,积极参加国际会议、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分享知识经验,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法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提升服务质效。

  聚焦需求 涉外律师提供高水平法律服务

  3月31日全天,在论坛主旨演讲和各场分论坛中,各国律师界代表围绕法律服务与共建“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人工智能与涉外法律服务的创新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位嘉宾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为“一带一路”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且法律制度各不相同,企业和公民在对外投资、交流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如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涉外投融资等方面复杂的跨境法律问题。在共建国家地区法律体系多元、规则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涉外律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就成为护航“一带一路”建设,保障国际合作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参加论坛的福建省律师协会会长于宁杰表示,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近年来,福建省持续推动优质法律服务“出海”,支持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去”,在相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与境外律所设立联营办公室,鼓励优秀涉外律师担任境外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伴随式保障中国企业的海外权益。目前,福建律师的业务足迹已经涉及全球五大洲主要国家,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跨境投资、争议解决、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同领域。

  “广东省涉外律师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在论坛上介绍说,“广东律协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律师行业交流合作,成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律师服务指引等研究成果。广东律师行业通过‘人才筑基、湾区协同、服务创新、开放合作’四轮驱动,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司法部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职能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努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推进一流律师事务所培育工作,支持我国律师事务所“走出去”,目前我国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7家分支机构,其中在相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73家;分层次、分领域加强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涉外律师人才库建设,形成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涉外知识产权律师能力提升班,会同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涉外律师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连续四年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办法律服务专题展,先后组织207家(次)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参展,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国际影响力……

  据全国律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律协在司法部指导下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加强对律师涉外法律业务的指导和推动;组织律师参加国际会议、出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巩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出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和涉外法律服务优秀案例,为律师办理涉外业务提供参考借鉴。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也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本地区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例如,在江苏省司法厅指导支持下,省律协先后在15个国家建成16个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初步形成覆盖“一带一路”主要共建国家的海外法律服务站点布局。

  谈及律师涉外法律服务的未来发展,担任全国律协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俞卫锋表示,律师行业需要积极拓宽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物流、跨境电商、数据资产、数据交易、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服务范围,同时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无时延、全覆盖的全球法律服务,更好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服务需求。

  原新加坡律师公会会长格雷格瑞·维贾延德兰刚刚当选“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副主席,他在论坛发言中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律师法律服务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法律服务和司法便利性方面具有变革性或颠覆性潜力,律师个人必须具备足够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他指出,鉴于在法律工作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更新。

  发挥优势 涉外仲裁调解高效解决跨境争议

  在全球化浪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商事往来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商事争议也复杂多样。如何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是各国法律服务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此次论坛专门设计了“仲裁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商事调解的国际发展趋势与中国方案”两个分论坛,为各国专业人士搭建了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在论坛发言时指出,在全球化遭遇逆风、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构建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国际化、高水平的仲裁服务是“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司法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司法部在推进仲裁法修改、加快仲裁改革创新、推进仲裁国际化专业化建设、深化仲裁国际交流合作和仲裁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提高仲裁服务质量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试点地区仲裁机构专业化国际化建设,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发展新格局;深化仲裁国际交流合作,组织、支持仲裁机构开展经常性国际商事仲裁交流研讨活动,推动我国仲裁机构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共设立284家仲裁机构,仲裁员6万余人,累计办理案件500多万件,涉案标的额9万多亿元,当事人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国仲裁机构共受理涉外案件4373件,同比增长40%,案件标的额1978亿元,同比增长16%。

  “目前北仲共有仲裁员1146人,其中港澳台地区仲裁员76名,外籍仲裁员250名,境外仲裁员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2个。”北京仲裁委主任郭卫在“仲裁与‘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分论坛上表示,北京仲裁委愿意与各有关单位一起大力支持助力“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的建设,继续推动法律服务国际合作,以精准、务实、专业的服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总法律顾问龙冬表示,香港是世界上唯一的汉英双语普通法司法管辖区,这一优势使得全球商界能够更加便捷地理解和适用香港法律,香港仲裁机构将加强与区域内法律服务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高效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高效的争议解决服务。

  除仲裁外,商事调解也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商事争端化解方式,具有高效、灵活、友好、成本低、一揽子解纷等独特优势。

  “中国商事调解事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作为我国最早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商事调解发展的商事调解组织,我们中心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调解和法律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中国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商事调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主任蔡晨风在论坛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司法部加强对商事调解工作特别是涉外商事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商事调解条例立法进程,指导广东、上海、海南等地制定出台地方性商事调解规范,在上海、北京、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司法行政机关对商事调解组织进行统一登记管理试点,支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以及各地自贸区开展商事调解工作,指导和推动各地设立了一批商事调解组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调解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人才连接,促进商事调解工作协同规范发展。

  多名商事调解组织负责人在论坛上分享了开展“一带一路”商事调解的实践做法。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执行理事汤黎明告诉记者,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已经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调解机构广泛建立合作,创设有中欧、中美联合调解机制,同时在境外设立了服务站,靠前服务“一带一路”企业。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理事张萌也表示,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着眼于共建法治丝路新生态,积极探索商事调解“陕西模式”,愿意与全国其他伙伴携手并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事调解组织加强合作,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

  3月31日傍晚,“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国际论坛落下帷幕,会场外不远处,矗立在五通码头旁边的五通灯塔慢慢点亮,映照着远处无垠的海岸线。加强法律服务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各国深化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提供法治保障,是此次论坛的宗旨所在,也是新组建联盟的使命所在。一场精彩的盛会告一段落,但以五通码头为起点,“一带一路”法治交流合作的航船即将开启新的航程……

 

【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