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提升精准度 法治温度有效触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近年来,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日益壮大。江苏省无锡市司法局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需求,以“实体阵地筑基、热线网络增效、数字平台赋能”为抓手,构建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提升精准度,推动法治温度有效触达这一群体。为夯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基础,无锡市针对其工作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精准布局服务阵地,截至目前,已在骑手聚集区、货车司机之家、网约车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护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50个,提供法律咨询4400余次。各区县司法局通过法律援助服务的“精准推送”,在劳动者休息间隙、等单之余实现“零距离”接触。如江阴市打造“骑手之家”公共法律服务微站点、“澄风万里”货车司机服务驿站、涉外电商产业园法律服务站;宜兴市打造“小蜜蜂驿站”“紫砂直播公益法律服务站”等特色服务平台,收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注的问题,并提供法律服务;梁溪区打造“梁蜂驿站”法律援助联络点等。为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无锡市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围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聚焦合同签订、交通安全、工伤认定等法律问题,以解读典型案例形式,开展普法活动;此外,还定期推送法规解读、案例分析等,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避法律风险。惠山区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新业态专区,设立服务窗口,配备专职值班律师,开通“绿色通道”,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申请、公证办理、调解预约”一站式服务。该区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嵌入新业态服务站点,依托司法所、值班律师及社区“法律明白人”定期开展“坐班服务+流动宣传”。滨湖区司法局联合北京市盈科(无锡)律师事务所开展“赋能新业态,助‘新’共成长”专项活动,以“普法+案例+解析”的方式,为辖区外卖骑手送上丰盛的“法治套餐”。该局还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走进新业态企业,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开展普法座谈交流。新吴区司法局组建了由90余名律师组成的“律益新吴”法律服务团,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协作机制,分6组律师服务团队与各司法所对接联动,为辖区各部门、企业、社区以及居民提供全周期公益法律服务。无锡市还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地点不稳定、空闲时间碎片化等特点,持续优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供给和质量监管,融合线上线下服务,通过答疑解惑、把脉问诊、纾困解难等方式为该群体依法维权提供法治保障。为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长效机制,无锡市司法局还联合法院、人社、住建等部门,针对工资拖欠、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常见类型的矛盾纠纷,建立常态化联动解纷机制,通过联合研判、个案突破,切实依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如江阴市司法局探索“法律援助+民事支持起诉”司检协作办案机制,切实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民事维权中面临的“举证难、诉讼难、执行难”困境,积极推动劳动监察与法律援助无缝衔接,探索“调解—仲裁—诉讼”全链条保障模式。通过跨部门协作,有效整合司法行政、劳动监察与司法审判资源,形成维权合力,不断提升纠纷解决的效率与效果。无锡市司法局还联合法院、人社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印发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意见》,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机制,依托市县两级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设立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形成集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为一体的劳动争议化解格局,确保争议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责任编辑:宋安勇】
[详情]
精准化供需对接 多元化创新服务——河南洛阳涉外法律服务驶入“快车道”
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某企业与境外某公司跨境承包合同纠纷中,洛阳仲裁委组建由仲裁专家、律师、工程领域专家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量身设计“争议调解+仲裁”双轨争议解决机制,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起涉外纠纷的化解,得益于洛阳市司法局积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开放水平相适应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使涉外法律服务驶入“快车道”。“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大有可为。我们努力在精准化供需对接、高端化人才支撑、多元化创新服务上走在前,努力打造中部地区涉外法律服务高地。”洛阳市司法局局长党慧说。聚合优势资源2024年,洛阳市司法局成立全省首家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内设涉外商事调解中心和外国法查明中心等机构,开展国际国内民商事调解、外国法查明、自贸区制度创新研究、涉外法律服务研究以及高端涉外法律服务定制等专项法律服务。同时,在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高标准打造全省首个市级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在综合服务大厅内设服务窗口14个,提供商事调解、商事仲裁、涉外法律服务等业务“一站式”办理,洛阳仲裁委员会(洛阳国际商事仲裁院)、洛阳市律师协会以及律所、涉外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在优化涉外法律服务政策供给上,洛阳市政府出台《洛阳市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若干措施》,聚焦15项主要措施任务,建立商务、财政、税务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机制,推进全市涉外法律服务健康发展;出台《洛阳市以高水平法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举措》,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和民营企业涉外法律服务诉求运转机制,构建“企业点单—中心派单—机构接单—政府督单”服务闭环;制定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解规则、调解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聘任200名律师调解员,洛阳市司法局与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5家法院签订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商事调解+司法确认”合作。聚力重点突破党慧介绍说,洛阳市律师协会、洛阳市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与成都市律师协会、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涉外商事调解、涉外法律服务、涉外律师队伍建设、外国法查明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外国法查明中心实体化运行。洛阳辖区内的河南先为律师事务所与美国纽约两家律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协议,并开通律师事务所英文网站。多家律师事务所组建涉外法律团队,为企业提供跨境工程、贸易往来、知识产权保护等高质量法律服务。洛阳市某企业拟在某国设立分公司开拓市场,由于该企业首次在海外设点,缺乏国际知识产权布局经验,洛阳市知识产权领域律师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企业制定商标战略、进行专利布局、建立跨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顺利促成境外分公司的设立,目前该公司海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洛阳市司法局高水平建设洛阳国际商事仲裁院,成立洛阳仲裁委员会(国际)知识产权仲裁院,助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市,通过推行“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保障”全链条仲裁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目前,国内某企业在境外的11个建设项目合同约定由洛阳国际商事仲裁院管辖,合同标的总额约27.7亿元。培育精锐人才洛阳市司法局以涉外公证推动对外合作,加大涉外公证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公证员参加业务培训和资格认定。目前,全市共有10家公证机构、39名公证员具有涉外公证办理资质,分别占全省涉外公证机构以及涉外公证员总数的24.4%、11.1%,2024年以来,累计办理涉外公证1.5万余件。河洛公证处作为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出台服务企业出海的政策措施,实现“涉外公证+附加证明书”一体联办。近日,洛阳某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因国际合作急需办理涉外公证,河洛公证处迅速开通涉外“绿色通道”,实现公证书“当日申请、当日出具”,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在涉外律师培养上,洛阳市司法局举办涉外律师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商事仲裁、海外商标专利、跨境电商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聘请北京知名法律专家担任洛阳国际商事仲裁院名誉院长,为辖区内有涉外业务的企业讲授境外法律以及在国际业务中如何维权等专业知识。洛阳市司法局依托河南科技大学共建国际商事、知识产权仲裁研究院,搭建涉外法治人才实训平台。洛阳仲裁委员会编制仲裁案例、多元化调解案例、司法监督审查案例3个汇编,收录近年来办理的有代表性仲裁案例109个,为高效办理仲裁案件提供有益参考借鉴。截至目前,共聘任涉外仲裁员50余人,招录引进10名法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充实仲裁人才队伍。【责任编辑:宋安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