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为律师行业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把准职能定位、发挥职业优势,深化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律师行业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热潮,自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重庆已有九家律所开展与港澳律所联营工作 打破传统模式提供更优服务
“首次与香港同行以团队模式为内地客户服务,对于我们内地律所和香港律所来说,都是一次创新和探索。”近日,重庆华栋律师事务所主任杜晓华介绍说。2024年12月,重庆华栋律师事务所与香港余沛恒律师事务所进行战略合作,渝港律师首次以团队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法律服务。重庆市司法局与香港律政司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签署了《渝港法律服务合作框架安排》,就深化渝港两地法律服务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其中,包括支持两地律师事务所互设分支机构和开展联营。据了解,2024年上半年,重庆成功获批与港澳律所合伙联营试点。此后,重庆市司法局印发《内地律师事务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律师事务所在重庆市开展合伙联营工作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重庆所有律所均可与港澳律所开展合伙联营。“渝港澳律所联营的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服务模式,将有利于提升重庆整体涉外法律服务水平。”重庆市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新闻发言人陈友坤认为,联营双方将在跨国投融资并购、跨境争议解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领域的基础上,相互为对方推荐适配的跨境业务、提供案件办理协助以及相互进行业务推广等,共同更好地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这对重庆法律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陈友坤说。《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办法》对联营区域、模式、业务范围等都作出了规定。其中明确,江北区等21个市辖区为合伙联营创新试点区域,其他区(县)为非创新试点区域。《办法》印发后,重庆市律师协会牵头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方案,目前,已有9家重庆律所开展与港澳律所联营。重庆市律师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本土一批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将集聚优势,探索“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新模式,在港澳等地与当地律所互设代表机构,互派法律顾问,开展联营、拓展业务合作范围等,通过律所联营,为重庆律所的客户提供在港澳的法律服务。“同时,借助港澳律所与其他国家律所的紧密联系,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更好满足内地客户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探索打造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保障。”重庆市律师协会相关负责人说。【责任编辑:宋安勇】 [详情]
浙江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
1月22日,宁波海事法院法官成功调解一起涉外海上运输合同纠纷。本报记者王春本报通讯员曾少坤摄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11楼的大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场“浙”里有“援”外经贸法律服务活动正在举行,众多企业代表聆听律师们讲解最新平台规则和法律建议;宁波诺丁汉大学绿草茵茵,宁波海事法院把常态化举办的涉外法治主题研讨会搬进教室,邀请知名教授为企业代表、律师进行专题授课;浙江省商务厅、省司法厅连续十五年举办“浙”里有“援”外经贸法律服务活动……这些是浙江积极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的一个个生动缩影。浙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多年来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体推进涉外法治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法律服务等工作。近年来,浙江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省涉外法治协调小组,并统筹协调健全涉外法治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立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等方式,创建浙江省贸易救济精准服务平台,发布“法治·开放伴你行”法治体检清单,组建涉外法律服务联盟,搭建浙江涉外律师人才库,打造了一系列涉外法治工作标志性成果,构建起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出实招见实效,广受好评。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供给走进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运河商务社区,高楼林立,一处小二层彩色集装箱式的建筑在大厦间显得格外“袖珍”,引人注目。这里便是杭州市涉外企业法治服务中心,不仅集咨询、公证、法律风险防范、仲裁等多项涉外法律服务于一体,还引入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律师组建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团,为杭州的企业、商户提供便利帮助。“这里的涉外法律服务很贴心!请教过律师后,我们的经营思路也更清晰了……”一家涉外新业态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日前,他因公司主播临时请假导致损失的情况苦恼不已,向杭州市涉外企业法治服务中心值班律师咨询后得到了实用的建议,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去年以来,杭州积极贯彻落实《浙江省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不断以高质量涉外法律服务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拱墅区试点落实浙江省委依法治省办涉企法律服务“一类事”工作,目前已覆盖17个商务社区、1787家外贸企业,累计提供涉外法律服务1.5万次。金华组建“浙中涉外法律服务联盟”,温州打造多跨协同贸易救济全流程闭环应对体系,宁波创设“域外高发法律风险查询提示集成”应用……近年来,浙江各地全力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为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动涉外纠纷多元化解日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执法咨询委员会第十七届会议上,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小云作主题发言,让知识产权保护“浙江经验”亮相世界舞台。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是浙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切实加大对浙江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已设立8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去年共开展应对指导服务839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约4亿元,节约应对成本约3700万元。近年来,浙江织密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服务网,在打造涉外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上持续探索。杭州聚焦数智赋能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杭州国际商事法庭立足涉外审判职能,打造“数智国商”涉外审判“门户+应用”系统,为中外当事人提供电子送达、在线域外法查明等便利化操作,既保证当事人兑现调解利益,又节约解纷成本,目前已有60余件案件通过系统立案,向多元解纷机构分流国际商事案件等共95件。“便捷、高效、权威!”一名国际货物买卖纠纷案中的当事人通过“数智国商”涉外审判“门户+应用”系统顺利解决问题后称赞道。宁波高端航运物流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坐落在一座现代写字楼内,一间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宁波海事法院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几个烫金大字。这是宁波海事法院设立的全国首个涉外海事纠纷多元解纷平台,为相关涉外纠纷高效化解提供集调解、仲裁、诉讼的一站式服务。宁波海事法院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成立以来,在专业海事法官的指导支持下,已为320多件、总标的额近10亿元的涉外海事纠纷提供了妥善的化解路径,其中调解成功率高达61%。义乌市在全国率先设立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外商担任“国际调解员”,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截至目前,累计化解涉外纠纷140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6%。浙江省贸促系统持续加强调解服务网建设,全年受理商事纠纷案件近1500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有力保障。去年8月,浙江省政协重点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办理协商座谈会在杭州召开,进一步强化涉外法治工作人才保障。近年来,浙江多措并举持续夯实涉外法治建设的人才和智力基石。浙江省律师协会和香港大律师公会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开展律师国际争议解决能力提升训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解决经贸纠纷的领军型涉外律师人才。同时,杭州通过“政策+培育”的方式打造一体化专业人才队伍,赋权市司法局自主评定高层次律师人才205名,与100余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多个区、县(市)出台律师行业扶持政策。此外,浙江研究涉外法治人才高校培养工作,建立“校政企”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今年1月,浙江师范大学强化非洲特色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浙江师范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成功立项。浙江师范大学依托学校作为非洲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的强大优势,重点培养一批涉非法治人才。去年中非峰会期间,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2023级研究生黎罗杰参与了学院组织的非洲法律文件翻译等活动,他激动地说:“能够有机会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责任编辑:刘耀堂】 [详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