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赵乐际主持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鞠鹏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大会。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习近平强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各国家机关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大机关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主持大会。新华社记者燕雁摄赵乐际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立意高远、催人奋进,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各省区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各界代表,外国驻华使节等约3000人出席大会。【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7 13:53:12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14日)习近平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努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同志们、朋友们!75年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政治从根本上实现了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绝大多数人受压迫被剥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跨越,这在几千年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变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志们、朋友们!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确保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这有效克服了旧中国那种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和党争纷沓、相互攻讦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同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利于保障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和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高度统一,有力保证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相互掣肘、内耗严重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修改法律和法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国家机关依法履职。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利于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利于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单一制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中央对所有地方行政区域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拥有全面管治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自治权。坚持“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各自为政、尾大不掉和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要求新期盼,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与时俱进修改宪法,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系统总结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必须坚持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各级人大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志们、朋友们!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第一,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新征程,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确保各国家机关都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第二,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新时代新征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履行立法职责,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健全牵头起草重要法律法规草案机制,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各项权利得到有效落实。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第三,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履行好各自监督职责,用制度管住权力。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站稳政治立场,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各国家机关要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健全联系代表的制度机制,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定期听取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加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和人大机关工作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有关部门要加强同人大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做好人大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执行党的领导各项制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切实加强人大机关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要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同志们、朋友们!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发展人民民主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丰富了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愿继续同世界上一切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共同探讨实现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的路径,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同志们、朋友们!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发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号召。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充分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7 13:50:46

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宝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题: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宝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甘肃、陕西宝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发表时间:2024-09-14 07:26:07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题: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法治进步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白阳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这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展出的“五四宪法”中文版和西班牙文版。(2018年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展品前,不少游人静静驻足观看。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共有1.5亿余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道路决定命运,旗帜锚定方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望峥嵘历程,一条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线清晰可见。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的起点,也直面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出台法治中国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充分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天津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涉企法律服务一件事”专区为市民提供服务(2024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文件,被视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生证明”。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由此走上历史舞台;40年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外商投资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新的基础性法律,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粮食安全保障法……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超过300件,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加强,以法治之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社会预期。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始终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3个行政区组建的天津滨海新区曾经部门林立、公章繁多。2014年,滨海新区依法组建全国首家行政审批局,将原本分散在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至一个部门,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以前施工项目遇到临时占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的问题,要和林地所属、管理等单位反复沟通;现在只花费一周多时间就解决了问题,项目进展比预期大大提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城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荣鑫感慨道。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法治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以中共中央名义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顶层设计,人民法院加大甄别纠正涉产权案件力度,检察机关规范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执法司法标准……让恒产者有恒心;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用法治的缰绳驾驭权力的奔马;对现行有效行政法规进行集中清理,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取消调整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分罚款事项,部署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激发创业干事的市场活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边界日益清晰、权力配置更趋合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注入新活力,不断释放法治建设新红利。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中2022年11月9日,在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上太阳村,临安区太阳司法所所长方凯(右二)现场解答法律问题。新华社记者徐昱摄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1979年,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诞生,刑事审判从此有法可依;1996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作出修改,“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在法律上得到落实;2013年,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废除;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刑事司法改革……法治人权保障的进步足迹清晰可见。2024年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人民法院对465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39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同比分别增长31.4%、22.4%;再审改判无罪87件122人,同比增加21件42人。从推行员额制改革,让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到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从出台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到确立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政法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影响深远——曾经“门难进、案难立”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告官不见官”等难题;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清除队伍积弊沉疴……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数量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严打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犯罪,2023年全国盗抢骗案件立案数较2019年下降31.4%……更加平安的中国,让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公安机关推出一系列户籍、交管、出入境便民利企改革措施,给群众办事“减负”;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覆盖城乡,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攻坚“老赖”切实解决执行难,检察公益诉讼剑指生态环境等民生关切……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群众更有法治获得感。一个繁荣富强的法治中国,必然是人人尊法守法的法治社会。曾经不信“法”信“访”,如今遇事先找“法”;曾经律师难找、公证难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法律帮助;邻里矛盾不用上交,活跃在乡村社区的调解员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每个人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信仰。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夯基垒台。新时代新征程上,法治伟力正在不断汇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保障。【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4 07:18:17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制度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实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70年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初生的新中国生根发芽,成为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发展完善,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制度强则国家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光阴荏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阔步向前。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重要部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是彪炳史册的一天——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千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6亿多中国人民的期盼步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70年奋斗征程,70载波澜壮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历久弥新。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走向会场。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12次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11次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国家立法步履坚实,现行有效法律超过300件;不断创新方式,依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为名的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坚强的掌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发展指明方向。廓清思想认识,宣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出“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人民法院法官邓兴背着国徽与同事们跨过怒江(2019年8月30日摄)。怒江高山峡谷众多,交通不便,为方便群众、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背着国徽攀高山、过索桥、躲落石、钻老林……成为邓兴法官的工作常态。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把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指导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从深入基层立法联系点与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到亲手投下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庄严一票,再到全国人代会上同代表们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既擘画蓝图又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引领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深远谋划,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迈上新的高度。2021年上半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西南山区腹地,四川雅安天全县新华乡,工作人员带着流动票箱“上门服务”,方便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选民投票。“解放前,哪有我们穷人说话的份儿。共产党让我们百姓真正当家成了主人。”已经参加过十多次人大换届选举投票的百岁老人李朝兰投票后感慨万分。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选举全过程监督,坚决查处选举中的不正之风,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确保选举结果人民满意。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10亿多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目前我国五级人大代表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90%以上。2021年12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的基层投票点,村民在参加投票,村级监察联络员监票。新华社记者徐昱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全国人大组织法施行30多年后完成首次修改。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部法律的修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相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做好修法工作、人大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基础性法律,是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人大会议时间、程序和内容不断优化;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不断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有效破解“运行难”“履职难”“活动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体功效充分彰显,在实践中显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道路越走越宽广。助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切实把规划纲要制定好,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3月11日,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这份规划纲要擘画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决定重大事项、保障国家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肩负重任、使命光荣,“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2023年2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全国人大代表董全民(左)查看牧民东知布家的草场。新华社记者张龙摄适应时代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筑牢长治久安制度基础——国徽高悬,宪法庄严。2023年3月1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宣誓。这样庄严神圣的场景,深深印刻在亿万人民心头。宪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我国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跨越70载,有力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2018年3月20日,陕西宝伦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白银涛(右一)在西安华远君城社区宣传宪法知识。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斗转星移,沧桑变幻。“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法律基石。现行“八二宪法”与其实现“精神对接”,不断与时俱进,已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审议修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制定监察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修改国旗法等宪法相关法;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特赦等制度;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制定香港国安法,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夯实长治久安的宪法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法治之力护航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采取“打包”修法、作出决定等方式,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助推改革举措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大智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口气通过七部法律。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求,国家立法“时不我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任在肩。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批经济领域立法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四梁八柱”;制定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成为人类法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新时代的国家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质量高,立法形式不断丰富,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成为新时代立法的鲜明特点。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以法治之力保护蓝天碧水净土;制定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等,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制定修改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个人所得税法、反垄断法等,作出一系列决定,以立法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出台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立法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2件次。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发挥国家治理的更大效能。让监督长出“牙齿”,推动解决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将采取哪些措施更有效打击和防范环境资源犯罪?”“如何加大执法司法力度,保护关键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问得精准、答得坦诚,各方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合力。2023年7月10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小板凳”宣讲队成员在为村民宣讲长江十年禁渔相关知识。新华社记者黄伟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护航美丽中国,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实施情况……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人大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依法正确行使、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以法为纲,崇法善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之治”成色更足、效能更高。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23年2月7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召开的征询会上,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右四)听取相关人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15年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新华社记者刘颖摄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从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到1.5亿人参加“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迸发强大生命力——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片青山红瓦白墙。1954年,这里走出一位2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此后几十年,她连续十三届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3月23日,申纪兰(左三)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与村民分享全国两会精神。新华社记者曹阳摄“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曾说。几十年间,她认真履职,推动改善了人民生活。正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设计,来自天南海北、不同行业的代表坐在一起共商国是,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常态。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右三)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一种植基地了解务工人员就业需求(2023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2017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交流时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实现联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常委会领导同志面对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831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130件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75%。听“民声”,纳“民意”,让改革发展与百姓期盼同频共振——2024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浓浓。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吴惠芳说。面对面,心贴心。每年全国人代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通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了编纂好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新时代法典,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写照。2020年6月16日,在山东潍坊学院法学院,全国人大代表高明芹在宣讲《民法典》相关内容。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2023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立法机关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稳步推进立法协商,通过座谈、听证、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渠道更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质。聚“民智”、解“民忧”,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每天清晨,江西樟树市江盐大道上的“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国医馆门前,总有不少群众早早排队守候。2021年起,樟树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打造“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就是2023年200多名樟树市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倾听基层声音……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目前,全国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0多万个,基本覆盖乡镇街道,许多地方还建到了社区村组,着力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对新时代推进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文字记者:杨维汉、罗沙、王琦、熊丰海报设计:马发展统筹:杨文荣、金小茜、谭谟晓、贾伊宁、张惠慧、岑云鹏、王洁、王文源【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4 07:14:30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途中在陕西宝鸡考察蔡奇陪同考察新华社甘肃兰州/陕西宝鸡9月1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民生保障、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和省长任振鹤陪同下,先后来到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10日下午,习近平在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新华社记者鞠鹏摄11日上午,习近平前往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他结合展板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真切地回忆起2013年初来施工现场考察、指导解决施工难题的情景。当得知近600万群众从此告别苦咸水后,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同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习近平走进果林,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他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经过70多年培育发展,花牛苹果品牌更响亮了。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他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时,同现场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时,向现场游客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新华社记者鞠鹏摄随后,习近平来到麦积山石窟,沿着栈道仔细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习近平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考察。新华社记者燕雁摄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兰州市考察。在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视察了综合服务平台、文体活动室和社区食堂,细致询问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落实为基层减负等情况,现场观看退休人员合唱演练。他还来到一旁的刘家堡派出所,了解警务力量下沉的做法和成效。习近平强调,要紧扣居民实际需要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基层治理和社会治安做得更扎实。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同退休老党员李宗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燕雁摄在退休老党员李宗彪家,习近平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到一家三代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很欣慰。习近平表示,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要坚持做下去,越做越好。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广场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社区广场上,居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对大家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干,创造新的更大辉煌。他提前向大家致以中秋的节日祝福,祝家家户户都平安、健康、快乐。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中山桥上远眺黄河。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兰州中山桥上了解黄河生态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新华社记者鞠鹏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同在场的干部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时,向在场的干部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王晔摄随后,习近平来到黄河兰州中山桥段考察。他沿滨河步道察看,听取黄河生态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大家要心怀感恩,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同保护好黄河,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1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甘肃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习近平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主动服务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跨省域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习近平指出,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人口规模性返贫致贫。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治理。做好积石山地震灾区等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习近平指出,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各级干部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基层党建。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鞠鹏摄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王晔摄10日下午,在前往甘肃途中,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和省长赵刚陪同下来到宝鸡市考察。习近平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习近平还察看了渭河生态公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2日上午,习近平在兰州亲切接见驻兰州部队官兵代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兰州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新华社记者李刚摄9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兰州亲切接见驻兰州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和基层先进模范、文职人员代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兰州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并同大家合影留念。何卫东陪同接见。【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17:19: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9月13日的决定:免去唐仁健的农业农村部部长职务;任命韩俊为农业农村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9月13日【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16:07: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下列人士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一、授予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共和国勋章”。二、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女,巴西)“友谊勋章”。三、授予王小谟、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授予田华(女)“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许振超“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晋藩、黄大年“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授予路生梅(女)“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张燮林“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9月13日【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16:06:5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9月1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9月13日【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16:06:2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号)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9月13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9月2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9月13日【责任编辑:刘耀堂】
发表时间:2024-09-13 16:05:35
<< 42 43 44 45 46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