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海南三亚市考察调研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先后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海洋科技等情况。(文字记者:张晓松、朱基钗;摄影记者:李学仁、谢环驰、燕雁)【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4-11 15:03:57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题: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新华社记者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自家新房前晾晒花生(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鲍菲菲摄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风雨来路,感悟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细思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份情怀,来自于成长经历。2015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这是2020年7月29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担。“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习近平感知着百姓冷暖,回应着群众期盼,对人民一往情深。这份情怀,得益于家庭润泽。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在操场跑步(2020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习仲勋,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被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生长于革命家庭,浓厚的人民情怀,耳濡目染。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将人民二字刻入灵魂、定格为初心。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秉持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激活传统文化,实现千百年来为民造福的理想——在陕北深感民瘼,他沉吟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正定骑车下乡,他体悟着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宁德访贫问苦,他回想着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对“三言”中的警句熟能成诵;在北京夙兴夜寐,他多次引用《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新故相因、道理相承。这份人民情怀,植根历史的中国,因而深厚、高远。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脱麦子(2020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习近平的心中。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和同学们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总书记说。这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终是我的榜样”。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夙愿;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号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对焦裕禄的一往情深,化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自来水龙头前接水(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2013年腊月廿三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中国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这是2019年8月7日拍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鸿宇摄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太行深处,沿着结冰路面走进骆驼湾村低矮的泥房,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贫困户汪能保的扶贫手册,强调“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群众最浓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诺、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对人民的这份承诺,总书记始终铭刻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无限感慨:“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把人民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生命摆在首位。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失事。消息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搜救,妥善处置善后。同时要求严查安全隐患,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得知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总书记心情沉重。3月28日,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向遇难同胞默哀。三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大检查。出访非洲途中,要求对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一查到底,严肃问责”;正赴欧洲访问途中,得知江苏响水发生爆炸事故,强调“全力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在西藏考察期间,时刻关注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医生王莉接诊一名被救护车转运就医的婴儿(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当人民生命遭遇危险,总是感同身受、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求。“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在总书记心中,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听闻医务人员以身殉职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为患者病情好转而倍感欣慰,嘱咐指导组负责同志“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总书记始终牵挂群众安危。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面对今年3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大至生命安危,小到柴米油盐,在总书记心中都是大事。“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保护学生视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困扰百姓的“小麻烦”,摆在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日程,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习近平总书记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五星红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国人手中传递。“快递小哥”刘阔就是其中一个。三年前的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刘阔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听说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一言一行,总书记心中装着基层一线劳动者,珍重大家的每一份付出。在工地现场,同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在出租客运公司,向“的哥”“的姐”征询对年节打车难的解决办法;在清洁站,称赞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一句句铿锵誓言、一份份执着牵挂、一件件烟火小事,汇聚成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升华为那一句最深情的告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一张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感动了无数国人。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坐在主席台前排的习近平总书记起立转身,带头向坐在主席台后区受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代表鼓掌祝贺,表达敬意。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一直抵人心的瞬间。这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致敬。深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向人民问计、听人民心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开始走上地方领导岗位,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这位年轻干部的作风令人耳目一新。“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当年的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眼睛向下、走进群众,成为习近平从政一以贯之的品格。工作人员在浙江省诸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综合信息指挥室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2020年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在宁德,为听到偏远乡村的百姓心声,沿着柴刀砍出的荆棘山路“三进下党”;在福州,要求机关单位公开电话,解决群众反映的办事找人难、打电话难问题;在浙江,带领省级领导“下访浦江”,主动倾听来访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2016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委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牛羊育肥期几个月”“村党委有多少人”“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总书记掰开了问,青海贵德县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揉碎了答。一场解剖麻雀式的现场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眼光触及基层治理每个角落。问得如此之细,正因深知“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2013年至2022年,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同大家共商国是、汇聚众智。“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人民的所思所盼装在总书记心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九所宾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请来基层代表,听取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中有乡村教师、农民工,也有货运司机、种粮大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急难愁盼、谈难点痛点、提解决办法。“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大家讲得很鲜活,很符合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加以吸收。盘玖仁参加了那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座谈会,他向总书记提出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如今,他所在的湖南省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里来了新老师,师资力量得到加强。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当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声音;首次就五年规划编制进行“网络问策”,网上留言100多万条。人民领袖虚怀若谷、一片赤诚,激发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阐明人民的力量。在宁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激发闽东人民“人一之,我十之”的发展干劲;在浙江,弘扬“枫桥经验”,号召“依靠发动群众,建设平安社会”;抗击台风,强调“军民团结一心”,筑牢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固堤坝……一路走来,习近平始终真心相信、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大学生志愿者谢小玉(2020年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从谢小玉这个“00后”小姑娘身上,总书记又看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力量。两年前的春节,放假回家的谢小玉赶上疫情,主动报名成为武汉东湖新城社区最年轻的志愿者,为近200户居民跑腿儿买菜、买药、取快递。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见到了谢小玉和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等代表。听了谢小玉的汇报,总书记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总书记还为大家加油鼓劲:“人民战争要靠人民共同来打。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悉心为群众服务,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星火成炬。从“90后”“00后”青年一代到古稀老人,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涓滴之力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顺丰北京石头胡同营业站“快递小哥”刘阔在整理包裹(2019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德欣摄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再到贡献无与伦比的冬奥冬残奥盛会,亿万人民的支持参与,正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矢志复兴、积健为雄,团结兆亿、抖擞神州。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22年1月30日,壬寅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讲话虎虎生威、振奋人心:“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始终手拉着手一起向未来,只要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记者张晓松、朱基钗、王思北、黄玥、张研、董博婷)【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2-04-11 10:03:2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安蓓、潘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10日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发表时间:2022-04-11 10:02:28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主持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王岐山出席韩正宣读表彰决定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
发表时间:2022-04-09 13:29:13

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4月8日)习近平同志们,朋友们: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事实再
发表时间:2022-04-09 13:23:13

学习进行时丨一起向未来!习近平盛赞“两个奥运”

【学习进行时】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热情洋溢地盛赞“两个奥运”的成功,发出“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铿锵号召。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为您解读。“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习近平盛赞“两个奥运”的成功,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
发表时间:2022-04-09 12:19:50

第一观察 | 7年·14年·100年——从三个时间维度读懂这场总结表彰大会的深意

4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见证光荣与梦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最隆重的仪式、最高规格的褒奖,源自冰雪盛会蕴含的重大意义,彰显党和国家对全体参与者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回眸过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历经7年筹办举办、14年的跨越守望、100年的历史回响,一个个时间维度,标注出这场总结表彰大会背后的深意。(一)7年历程,全力办好“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当“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
发表时间:2022-04-09 12:03:08

习近平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8日下午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通电话。习近平指出,我对总统先生2016年10月首次访华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一次破冰之旅,在中菲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6年来,双方按照我们达成的重要共识,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坚持妥善处理分歧、坚持携手共同发展,推动中菲关系摆脱干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新定位,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大建特建”规划对接,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合作,双边贸易额翻了一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双方守望相助,维护两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双方妥善处理南海问题,为中菲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造福了两国人民,也有力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习近平强调,中方对菲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愿同菲方一道,推动中菲关系持续向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方愿继续根据菲方需要提供新冠疫苗,在特效药研发、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大项目建设,扩大贸易投资、教育人文等领域合作;进口更多菲律宾优质产品,鼓励中国企业赴菲投资兴业,助力菲律宾现代化进程。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再次证明,地区安全不能靠强化军事同盟来实现。中方愿同菲方和地区国家一道,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把地区安全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维护本地区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杜特尔特表示,我高度珍视同习近平主席建立的友谊和良好关系。过去6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人民更加友好,关系更加强劲,合作更加富有成果,菲律宾人民真切感受到了菲中合作带来的好处。感谢中方为菲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疫苗支持,并及时帮助菲律宾受风灾影响的民众,中国是菲律宾人民真正的、可靠的朋友。菲方愿同中方巩固友谊与合作,持续加强两国关系,借鉴中方脱贫减贫经验,推进抗疫、经贸、基础设施、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欢迎中国企业赴菲律宾投资合作,这对菲律宾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菲方愿同中方妥善处理南海问题,为和平解决争端树立典范,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菲方也愿为东盟同中国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责任编辑:安勇
发表时间:2022-04-09 11:59:10

联播+丨10句话读懂总书记疫情防控科学部署

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截至4月5日,已波及我国29个省份。我国本土疫情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疫情演变态势,牵挂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今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对疫情防控提出明确要求。4天后,针对在多地扩散的疫情,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当前疫情发
发表时间:2022-04-08 17:57:20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冬奥盛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点燃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激情,补齐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短板,全民健身正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北京冬奥会刚刚落下帷幕,位于首钢园内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就已经对公众开放。作为北京“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场地以及北京冬
发表时间:2022-04-08 17:53:21
<< 357 358 359 360 361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