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题:为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孙少龙、王子铭、周闻韬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带领全党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
发表时间:2024-07-02 09:54:11

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题: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高敬、黄韬铭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发表时间:2024-07-01 09:58:56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叶昊鸣、王悦阳、王聿昊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会体制改革持续纵深推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自四川成都市的磨子桥地铁站出来,步行百米便是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每天,这里的前端网课内容都会通过卫星信号发出,传输至云南寻甸县、西藏日喀则市等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室中,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2021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系列改革成就效果显著,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强支撑,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面对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持续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健全落实居住证制度、深化高频户政业务“跨省通办”……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2019年以来已有5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大力气啃“硬骨头”,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个税改革、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蛋糕”切得更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健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推动政法机关通过改革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精细的法律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生动诠释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倾听人民呼声的最真实体现。着力解决“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听了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情况介绍,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多渠道保障群众“住有所居”。目前,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新市民住房困难得到缓解,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住房难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6月13日,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这是全国层面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的首份总体性、系统性部署。通过为农村老年人编织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幸福“网”,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从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到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等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从理顺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到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一项项改革实招硬招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基垒台,以创新之举施改革之策,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正在全国铺展开来。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改革聚焦人民群众堵点痛点难点,着力补短板、锻长板——相继启动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托育机构卫生评价工作……着力提升服务质效,确保婴幼儿安全和健康,不断筑牢“幼有所育”的民生保障。取消实行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一系列改革措施直击药价高、看病贵等痛点难题,药价虚高乱象得到有力纠治。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创新完善。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聚焦民生领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直面民生改革中的“硬骨头”,找准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一系列改革方案不断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使人民生活发生真切变化,深刻揭示了改革为人民的真谛。保持“时时放心不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这是全国超过22万名消防员心中始终恪守的铮铮誓言。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为这支队伍立起了建队治队的根本指针,指明了强队兴队的目标方向。始终绷紧防大灾抢大险这根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仅需要敢打敢拼的队伍,更需要适应新时代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2018年4月16日,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70号,一个将11个部门和单位13项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和统一的新部门——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成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多年改革举措持续跟进、完善,事故灾害应急管理格局全面刷新。开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省级消防救援局统一挂牌……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稳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需要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食品安全”由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进行专门部署;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大宗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超过1500项,农药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超过1.3万项……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持续增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基层治理是其中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从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到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从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到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体现在法律的制度设计中……我国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转化为百年大党的生动实践,持续书写改革发展的美好新篇章。【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7-01 09:56:26

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题: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周玮、史竞男、王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出战略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大激发,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凝心铸魂,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变革。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一系列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格局。正本清源,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向着正确方向前进。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显著增强……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强基固本,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完善——2018年春天,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揭牌亮相,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化中国文联、作协、记协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力加强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释放出文化发展的新能量。2019年6月底,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主干性、基础性法规,这份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成风化人,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中华大地落地开花,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让党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从制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推动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人民至上,满足新时代美好生活新需求“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落实总书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等出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鲜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响应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新时代中国文艺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电影《长津湖》、长篇小说《主角》、电视剧《山海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一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我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时代问卷,精彩作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着眼于宏观制度构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着眼于落细落小落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推动文化服务更接地气。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江西“农家书屋+电商”、湖南“门前十小”……各地创新实践点燃百姓“文化乡情”。2022年10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激发全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心。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建设深入推进,到数字文化与影视、旅行等社会场景融合互嵌;从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文化消费不断丰富,到网络文学、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大大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激发消费潜力“新引擎”。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娱休闲行业快速恢复,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守正创新,提升中华文明感召力影响力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古老的智慧丰盈当代文化建设,是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必答题”。主持以考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孔庙、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遗产地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我国着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体制机制不断筑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出台,为保护文化遗产构筑有力制度保障。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从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到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到高标准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到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文化传承发展全面推进,铺展恢宏图景,激荡复兴气象。古老文明开拓创新——2017年金秋,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根本大法。从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试验田”;到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走进普通人生活;再到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赓续五千余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出并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成功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立足五千余年中华文明,依托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新时代中国形象更加可信可爱可敬。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新时代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绚丽新篇章。【责任编辑:尚鑫】
发表时间:2024-06-29 16:04:43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罗沙、范思翔、齐琪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中
发表时间:2024-06-28 10:06:26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谢希瑶、严赋憬、周圆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发表时间:2024-06-27 07:41:22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纪实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纪实新华社记者林晖、张辛欣、高蕾、王子铭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掌舵领航、力担千钧,在新的历史关头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发表时间:2024-06-26 09:23:16

全国人大代表冯帆:建议进一步发挥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调解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国浩律师(南昌)事务所主任冯帆日前接受新华网采访,建议进一步发挥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调解作用。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新华网:冯代表您好,今年两会您特别关注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涉企商事纠纷化解方面的话题,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冯帆:感谢新华网的邀请。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而是否有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否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是企业是否落得安、留得住的一个重要考量。今年两会,我带来的
发表时间:2024-03-08 17:24:41
<< 8 9 1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