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律——记安徽律师事业发展

分享到

历史,是无数个时刻的叠加,是岁月流转后的沉淀,变与不变蕴藏其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江城芜湖的电影院内放映的标语幻灯片,介绍着新中国的律师制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年纪的人们站在一处挂着“蚌埠市法律顾问处”牌子的平房前,喜气洋洋地留下了一张合影;上世纪九十年代,合肥街头的普法宣传台前,一名青年律师正向咨询群众讲解……步入新时代,合肥一家芯片公司的办公室里,律师们翻阅着堆叠如山的资料,为公司上市做着最后的准备。

回望中,历史轮廓日渐清晰,变与不变中,安徽律师当何以为律?

发展之变

“为了重建法律顾问处,为了恢复律师制度,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律师万寿椿再一次走上了律师岗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安徽律师队伍的发展之路始于那一刻。

1980年6月,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筹建了法律顾问处,共选配律师51人。截至1983年上半年,全省82个市、县已全部建立了法律顾问处,安徽律师事业在司法行政重建过程中迎来全面复苏。

1983年,成立安徽省第一家集体性质的“歙县律师事务所”。1987年,成立全省首个不占编制、不拨经费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马鞍山江南律师事务所。1993年,李益如律师创建全省第一个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合肥侨务律师事务所。2001年6月,全省基本完成国资所脱钩改制工作,至同年底,以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为主体的律师法律服务机构格局基本建立。如今,全省共有律师事务所1157家,其中普通合伙所840家,分所168家,个人所149家。

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初期,律师队伍主要由专职律师、兼职律师和特邀律师组成。随着律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2年,安徽省司法厅批准的专职律师78人,兼职律师61人,实习律师23人,共162人。2003年4月,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安徽率先开展公职律师试点工作,在马鞍山首批23名公职律师领证上岗。2006年公司律师试点首次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和皖北煤电集团开始,共注册9名律师。2021年,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年3月,安徽省开展民营企业公司律师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7家民营企业参与试点工作,共有92名民营企业公司律师。截至2024年11月,安徽共有律师25549人,其中专职律师17553人,兼职律师521人,公职律师5927人,公司律师1395人,法援律师153人,全省逐步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律师队伍结构。

安徽律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青年律师的培养,这也是全省律师行业始终努力的方向。2023年研究出台《安徽省青年律师教育培养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着力从政治引领、业务提升、品行养成方面关心帮扶青年律师。

2024年,安徽律协组织举办“厚植家国情怀 彰显时代担当”青年律师演讲比赛,让青年律师通过讲述身边人和身边事,生动演绎家国情怀,致敬法治力量。举办第二届长三角青年律师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全省青年律师示范培训班,在北京大学举办县域律师领军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安徽青年律师、特别是县域青年律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历时半年通过辩论赛的方式开展行业大练兵,让安徽青年律师的专业技能在实战中得以磨炼。

时代是出卷人。研究探索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律师业务,探索建立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的律师业务,是摆在安徽律师行业面前的一道课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为还需本领强。在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之初,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轰动省内外的“常州烟囱”事故案。芜湖市法律顾问处万寿椿律师接受被告人的委托依法出庭辩护,他的辩护发言赢得了几百名旁听群众的一片掌声,法庭基本采纳了其辩护意见,宣布两名被告人分别从轻判处缓刑和免予刑事处分。此刻,安徽律师意识到,真正能让人民群众了解你、信任你的还得是专业能力。

为了让发展脚步不停歇,安徽律师行业多措并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和着国家改革发展的节拍,跨山越海,走向未来。

经济发展领域越拓展,法律服务精细化、专业化优势越明显。法律服务市场的细分,让专业化发展渗透到安徽律师事业发展的不同板块。综合性律所以团队建设反哺人才培养,加速专业化人才培树,这也是安徽律师事务所清晰的发展路径。

1988年安徽省律师协会成立了第一批专业委员会,分别是刑事、法律顾问、非诉讼法律事务。如今,安徽律协已拥有22个专业委员会,19个专门委员会。“两专委”如同经脉,通过下沉各地(市)举办业务培训、业务能力提升活动,横向联动公检法系统、其他行业协会举办业务研讨交流活动,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专业能力建设局面,引领安徽律师走向专业化。

队伍、机构、专业三个变量成为安徽律师行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安徽律师助力建设中国法治事业的最好佐证。

创新之变

回望安徽律师事业发展历程,改革创新带来的变化赋予了安徽律师队伍独特的底蕴。

1983年,芜湖市尝试以律师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作为律师制度改革的开端和突破口,实施后民事案件收案增长近两倍,解答法律咨询增长一倍多,担任法律顾问单位增长三倍多。

1988年8月,安徽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务的若干规定》,在维护和保障律师合法权益方面先试先行。

2017年6月8日,安徽省律师一揽子保险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保险项目涵盖律师职业责任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及意外医疗保险,种类多、覆盖面广。

发布律师行业发展报告和“十二五”律师社会责任报告;出台律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推进律师执业专业化分工的指导性文件,开展律师调解、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组建县域律师宣讲团,以“钉钉子”精神开展宣讲,历时三年在全省59个县(市)全覆盖;制定发布《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指南》地方标准,深度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压实律师事务所管理责任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律师事务所基础建设;多措并举打造有影响力的安徽律师公益品牌,编制省级律师行业公益蓝皮书《安徽律师行业公益蓝皮书》……

当年小岗村的红手印,按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按在了江淮儿女的心里,从一个原点出发,破藩篱、优机制、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成为促进安徽律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能量密码”。

不变的初心

安徽律师行业发展陈列室内有一份手稿,泛黄的纸张映射着岁月的沧桑,涂涂改改的文字显示着作者的慎重与严谨,这是1956年安徽省第一次律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万寿椿代表全体律师在会上发言,“我们,是人民的律师,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光荣的称号……我们一定搞好工作,完成任务,绝不后退,永远前进!”

安徽律师这支队伍诞生的第一天,就牢牢镌刻下“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初心。

一直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是安徽律师行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安徽省律师行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培训班在桐城市举办。培训班邀请安徽省委党校、省经济研究院专家,融合专题辅导、课堂讲授、现场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带着感情和责任原原本本学、知行合一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的足迹,全体学员参观了桐城市六尺巷及桐城市博物馆,实地了解礼让和谐的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2024年9月,陈贤律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陈贤律师七年间先后服务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疆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共办结法律援助案件641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400多万元,开展普法讲座60余场(次)。

2014年,当陈贤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申请入藏时,她郑重地写到:“我甘愿放弃优裕舒适的生活,甘愿忍受亲人离别、抛家舍业,甘愿忍受艰苦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法治的阳光照亮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一名安徽律师最质朴、最深情的表达。

安徽律师行业推动法律服务关口前移,切实发挥律师“治未病”功能,推动律师事务所与省重点项目结对,并将项目建设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运行。2024年3月28日,安徽英锐律师事务所走访对接六安皋城中学南山校区建设项目,律师团队实地了解重点项目,针对发包、施工安全、农民工工资保障等存在的隐患作出法律风险提示。2024年以来,安徽已有359家律师事务所、1801名律师与850多个省重点项目顺利结对,组织实施“点对点”精准优质服务。

2024年9月23日晚7点,六安市舒城华文职业培训学校的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安徽省“皖美乡村法治行”公益法律服务团正在对这家巾帼示范基地进行“法治体检”。

“这是我对企业开出的诊断书,主要存在用工风险问题,希望企业主真正重视起来。”安徽省“皖美乡村法治行”公益法律服务团成员王亦文律师尽管已经奔波走访了多家企业,仍然热情地就乡镇企业家在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疑问一一解答。

“这对我们帮助很大,以为自己还挺懂法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刚刚说的用工方面的建议,马上就落实。”舒城华文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表示,今天服务团律师开出的“法治诊断书”给她和企业帮助很大。

2023年4月,安徽省妇联、省委网信办、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律师协会联合印发了《“皖美乡村法治行”主题活动工作方案》,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基层妇联组织为依托,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力军,夯实乡村治理法治基础,赋能乡村振兴巾帼人才队伍,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建设,护航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团173个,开展示范性公益法律服务活动80多场,创建“皖美乡村法治行”工作站331个,实现了省、市、县工作全覆盖。

时节如流,变化的是场景,不变的是初心。坚持党建引领,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这是安徽律师队伍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经历岁月洗礼,仍然初心不改,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