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精准汇聚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原动力”

分享到

为改革凝聚力量 为发展激发能量  

 南京精准汇聚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原动力”

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城市之一,江苏省南京市近年来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保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注法治力量。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透明、公正、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

护航改革发展

201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2016-2020年)》,7个方面162个目标任务半数以上涉及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5年来,南京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听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研究立法计划、行政应诉、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政府合同管理等法治建设重点工作,截至目前80余项涉及“放管服”改革、法治市场等重点任务高标准完成。

法治的引领护航作用,不仅体现在构建最优制度环境,还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的各领域、各环节。“目前,营商环境领域现行有效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0余件,知识产权保护、信用监管、跨境贸易、人才‘宁聚计划’等多项制度创新效果显著,今年年内还将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专职副主任王庆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南京还对全市713个行政执法主体和1.7万名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进行全面清理并网上公示。同时,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工作,召开专题案件协调会,促进企业和行政机关深入沟通,近3年累计召开行政复议听证会千余场,复议听证率达到70%以上。

今年7月1日,《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正式施行,对守信的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给予经费支持、孵化培育;对失信市场主体在卫生医疗、城市交通、户籍办理等领域采取限制惩戒措施。

激发市场活力

“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证照齐全正式具备开工条件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为南京速度点赞!”南京市江北新区国际化名医中心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

“通过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压缩时限、减免费用、豁免审查、不见面办理,仅在今年疫情期间就豁免各类审查项目161个、免收审查费约500万元。”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戴康顺介绍。

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始终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加大简政放权、加强依法监管、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上想点子、下功夫,用法治智慧激发市场活力,守护竞争公平。

记者了解到,南京已全面实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市设证明事项全部取消。率先开展“不见面审批”改革,探索出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的审批模式。

为更好地转变执法理念,提升监管效能,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实施轻微违法行为予以免罚办法,规定对企业登记备案、广告等13类监管事项中的55项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通过责令改正、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实施审慎监管。

涵养创业创新

从今年4月开始,南京市在每月的18日定期举行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这也是“企业家服务日”主题活动之一。记者了解到,2020年是南京市确定的“企业服务年”,围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各级各部门争当服务企业“店小二”的同时,更加重视以法治手段解企业之困,解群众之难,用法治的温情温度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落实各级惠企资金19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争取新增贷款518亿元、减税降费306亿元,惠及企业20多万户,全市新增企业4.4万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据了解,南京依托知识产权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综合服务,2019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3.81亿元、授信785家,质押融资项数占全国十分之一;推进产权保护更有力,建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络机制,提供产品识别、取证鉴定等便利渠道,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4项国家级品牌。

此外,南京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全覆盖,增强企业获得感。线上,网络直播、动画视频、图文漫画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在疫情期间、日常发展中遭遇的问题答疑解惑;线下,由南京市司法局组建的百名律师民法典宣讲团以“美好生活·法典相伴”为主题开展百日宣讲活动,推动“诚信守法企业”创建,定期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推动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

【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