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万名律师进乡村”速描
- 发表时间:2025-07-17 10:02:25
星罗棋布的农村牧区是内蒙古辽阔土地的根基,承载着数千万百姓的生活与期盼。2022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启动“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组织全区律师深入基层,深入牧区,用专业力量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三年来,全区律师累计提供公益法律服务18万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1万件,惠及群众超45万人,“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高位谋划:为法律服务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顶层设计。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党委通过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和职能作用,满足乡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优化营商环境出一份力。
自治区司法厅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作为推动活动走深走细走实的“稳定器”。在赤峰市,全市106家律师事务所的1151名律师,深入到2408个嘎查(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建立帮扶结对联系点,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从制定活动方案、规范合同样本,到组织活动、建立法律咨询微信群,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清楚细致,做到全规范。律师们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法律服务,推进活动内容一项项落实到位,实现全落实。同时,建立全流程督导机制——“开始有方案、过程有督导、年终有总结”,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鄂尔多斯市司法局以群众的法治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展“暖城公益”活动,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把工作做得更细。强化责任到位,及时调整活动领导小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措施到位,围绕保障民生、服务大局,合理配置资源,修订完善相关措施和手册,全市9个旗区1006个嘎查(村、社区)全部续签免费法律顾问协议;强化考核问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让律师更加积极地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支持,把一村一法律顾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律师下村工作提供有力
支持。
对农牧民来说,“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是场“及时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保障了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在乡村振兴路上,律师用专业知识为乡村规范经济活动出主意、想办法,防范法律风险,给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上了“安全锁”;开展法治宣传和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对于农牧区民营企业,律师积极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解决法律问题,预防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对律师队伍而言,这一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拓展业务领域,提升社会影响力。随着活动开展常态化,律师服务农牧民的工作质量也明显提升。
创新形式:让法律服务焕发蓬勃活力
内蒙古地域辽阔,部分地区律师资源不足,实地开展法律服务成本较高。面对这一现状,各盟(市)司法局积极引导律师事务所创新服务方式,为农牧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很多地区开展“双结对”,即律师事务所与嘎查(村)委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与嘎查(村)党支部结对,把法律服务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农牧民不管在哪里都能得到专业法律服务。
通辽市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律师事务所、律师与嘎查(村)委会通过设立联系点、签订协议等方式开展服务。律师们参与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水利建设等重大项目谈判,为签订涉农牧重要经济合同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协助嘎查(村)委会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和管理规定,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支持。
包头市司法局构建乡村法律服务规划网,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详细规划活动内容;以律所党支部与嘎查(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为突破口,发挥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全员参与,累计签订法律服务协议545个,协助修订(解释)村规民约及其他管理规定80余件,开展法律服务300余次。激活“动力源”,创新服务载体,打造多功能一体化平台,开展“精准送法入户”活动,借助多种方式为群众解决问题;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化解矛盾纠纷,扩充人才库,挖掘本地法治资源,建立奖惩机制,把律师参与农村法律服务的表现作为考核重要
依据。
锡林郭勒盟司法局和盟律师协会组成工作组,对旗县市(区)进行“点对点”指导。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基层司法所结对帮扶机制,联合开展“三进两讲”活动,深入嘎查(村)开展法治宣传,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设立律师窗口,方便群众一对一咨询。组织律师深入农村牧区,围绕重点工作,建立月调度机制,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需求。实现嘎查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组建“农民工法律维权中心”,开设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成立公益法律服务队,开展送法上门,参与社区矛盾化解,让群众感受到零距离、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丰富内容:让法律服务贴近群众生活
在“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中,始终想着群众的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切实为群众解决难题。
各地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嘎查村(居)法律顾问办理一起涉农(牧)法律援助案件,帮困难群众维权;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传播法律知识;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确保程序依法依规;参与一次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导的矛盾纠纷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举办一场涉农(牧)法律咨询,为群众答疑解惑。这一系列活动,延伸了律师服务领域,满足了群众多层次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建立“呼和浩特司法通”智慧法律服务中心线上平台,设置村(居)法律顾问模块,开展扫码线上绑定工作,培训乡村帮扶律师和工作人员。建立一村一码、一居一码,方便群众扫码咨询。利用乡村大集、重大节日等时机开展线下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乌海市聚焦重点产业项目,组织律师为民营企业提供内部文件制定、经营证照办理、法律预案完善等专业服务。引导律师每季度为乡镇企业集中开展“法治体检”,解决依法经营和公司规范治理问题,完善危机处理法律预案,帮助企业预防和化解风险。开展涉农涉牧法律政策宣讲和培训,提高律师服务民营企业水平。
巴彦淖尔市围绕基层农牧民咨询、村委会法律服务、建立帮扶关系、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活动。各地律所以法律顾问身份开展普法宣传,普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组织律师深入企业,围绕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保障农民工权益等内容宣讲培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意识。积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服务村(社区)依法治理,协助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和管理规定,为重大决策提供意见,代理诉讼、调解或仲裁,协助开展风险评估等工作。
压实责任:为法律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自治区司法厅建立明确责任分工机制,确保“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出实效。针对律师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建立动态调整平台,由司法厅统一部署,各盟(市)协调配合,动态调配律师跨地区服务,让每个有需求的嘎查(村)都有专业律师服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把律师服务和法治保障融入当地农牧区工作大局,建立领导分片挂点联系制度,形成四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用信息化手段督导,将活动重要信息录入律师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司法厅适时实地检查、网络督查,确保活动走深走实。
兴安盟以“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为抓手,构建“责任闭环+多维保障+特色创新”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立“盟旗包联+律所结对+律师驻村”三级责任链,实施积分管理与动态督导,签订服务协议、发放联系卡,形成“一村一档、一事一结”动态台账。统筹355名律师与1005个嘎查(村)结对,构建“属地+支援+协作”服务网络。
赤峰市22名律师线上线下对口支援科右前旗22个村,建专业委员会集体研判,依托平台实现线上服务全覆盖,“白桦女律师团”进社区工作群,提供7×24小时服务。
呼伦贝尔市针对农村矛盾多、村民法治意识弱等问题,挖掘本地资源,整合力量服务乡村,把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公益服务纳入年度考核,激励律师积极参与。
阿拉善盟司法局立足基层法治建设,以“三个聚焦”为发力点。聚焦服务体系构建,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建立督导调度机制,纳入年度考核;聚焦职能作用发挥,组建小分队深入农牧区普法、咨询;聚焦方法机制创新,成立汉蒙双语律师团队,创新所所结对机制,开展“法治体检”,助力企业发展。
乌兰察布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梳理帮扶对照表,制定资源配置方案,按“属地优先、就近服务”原则,实现基层律师服务全覆盖。建立领导分片挂点联系制度,指导律所、律师与村委会建立帮扶机制。采取互联网+模式,打造“乌兰察布市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平台,建立三级快速响应机制,累计解答咨询3221件。
全区律师积极参与,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内蒙古“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打通了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送法下乡成常态,以精准、优质、专业的法律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