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志愿律师冯姣姣:从“三分之一”开始的法援路

分享到

自2018年以来开展法治宣传和培训讲座54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0件,接待咨询7411人次,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19面、感谢信12封,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926万余元……在“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律师志愿者冯姣姣交出的工作答卷中,一组数字道出了她在法援路上的专业和坚持。

一切的开始,得从“三分之一”这个数字讲起。

2018年7月,首次参加“1+1”行动的冯姣姣带着母亲和两岁的女儿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县。当年的红河县只有3名律师,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冯姣姣就是其中的“三分之一”。

在红河县办理的第一个案件就让冯姣姣感受到了法援工作任重而道远。她受委派担任一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辩护律师,语言的差异和被告人的精神状态导致会见异常困难,原本一个小时就能了解清楚的案情,即使有翻译帮助,也整整耗费了一个下午才完成。好在结果不负努力,冯姣姣提出的辩护意见最终被法院采纳,该名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

“很骄傲,但也很难。当时的工作难度是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但作为‘1+1’行动的律师志愿者,不论多难多苦,我们都必须尽心尽力办好案件。”冯姣姣说。

在红河县服务的一年间,冯娇娇办理了一百多个法律援助案件,奔波忙碌之余,她也在工作中享受着自己的“高光时刻”。“冯律师,我在这个案子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受援人送来的感谢信上,字迹虽然歪歪扭扭,却带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2021年,冯姣姣来到云南省马关县,第四次参加“1+1”行动,她通过马关县民政局得知一名10岁的小女孩需要法律援助。由于案情复杂,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保护,当地检察机关也参与了此案的办理,三方共同成立援助小组,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冯姣姣了解情况后得知,接受法律援助的女孩系被收养,养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女孩的爷爷和大伯对其进行日常照看,但女孩的爷爷生活不能自理、大伯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且二人都有很严重的酗酒问题,酒后经常殴打女孩,并拒绝让女孩继续上学。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冯姣姣发现孩子目光闪躲,身子发抖,居住环境十分脏乱。面对这样的情况,冯姣姣建议以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为出发点,撤销爷爷对孩子的监护权,并先后四次到村里、学校、家中走访,厘清复杂的亲属关系,最终协助县民政局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将监护权交给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二哥二嫂。此案是民法典施行以来,马关县受理并处理的第一件撤销监护权案件,也为全县的类案判处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入选全县经典案例。

办理案件之外,冯姣姣也在思考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更多可行工作。她向多个单位分析情况并提出建议,坚持学校应承担起普及涉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的职责,对存在特殊情况的孩子家庭要细致、深入了解,及时沟通,一起帮助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扭转不良习惯,使他们走入正途,健康成长。提出建议的同时,冯姣姣经常深入学校等处进行普法宣传,促使当地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筑牢未成年人全方位保护法治防线。

“做律师志愿者是会上瘾的。”从红河县到马关县,冯姣姣发现了自己五年中的变化,“我上瘾是因为我愿意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去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我深知,法援律师办的不是简单的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所以谨慎是一个法援人最应该具备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办理援助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参与项目处理、参加普法宣传……回顾五年法援路,不管工作内容是什么,冯姣姣都始终记得自己的出发点——“坚持初心,尽我所能地为受援人出一份力”。

(原标题:从“三分之一”开始的法援路)

【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