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苗扎根北疆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内蒙古推进“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综述
- 发表时间:2025-11-19 10:01:32
自2024年开展“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试点工作以来,内蒙古首批108名新入职律师扎根基层,累计协助调处矛盾纠纷1174件,提供法律咨询6528人(次),提出法律意见3759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47起,参与基层执法规范修订187件,为284项行政决策提供合法性审查,开展普法宣传1300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首批青年律师在基层一线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法律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服务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政策领航,铺就实践成长路
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迅速行动,厅党委第一时间组建专业调研组奔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深入9家律师事务所、2个旗县司法局以及2家司法所展开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与律师们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倾听各方诉求。组织召开座谈会,广纳良策。紧密结合内蒙古基层的实际状况,精心编制了《关于开展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试点工作的方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12个盟市的意见,共收集到 23条修改意见。2024年5月初,自治区司法厅印发通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经过精心选定的108名新入职律师和20名来自江苏、河南等地的青年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实行“1所配1人”的模式,实践锻炼期限设定为一年。2024年5月23日,在包头召开专项部署会,为这项工作的推进按下“加速键”,也为后续工作开展明晰方向。
常旭律师便是众多积极响应者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新执业律师,他得知开展试点工作后,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成功入选自治区首批参与实践锻炼的律师名单。在乌海市海勃湾区司法局海北司法所,他每天都忙碌于为前来咨询的群众答疑解惑。
常旭感慨地说:“以前在律所,接触的案件类型比较单一。到了司法所,每天都能碰到形形色色的法律问题,这不仅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群众身边,实实在在地为大家排忧解难。”常旭的经历,是众多参与实践锻炼律师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担当。
创新驱动,锻造法治生力军
在政策引领下,如何让新入职律师在基层迅速成长,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法治人才?创新机制是关键。为了给新入职律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自治区司法厅创新推出 “双师指导”机制,要求律师事务所、司法所各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和工作人员担任新入职律师的指导老师。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司法所锻炼的丁香律师对此深有感触。她从中原地区不远千里奔赴北疆,初到司法所时,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法律事务有些不知所措。律所指导老师从专业法律知识方面给予她细致入微的指导,司法所老师则带着她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调解技巧。
在面对一起因牲畜误入农田引发的激烈冲突时,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矛盾一触即发。为了化解这场纠纷,丁香律师多次走访当事人,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反复与牧民沟通交流,依据相关法律条文,为牧民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成功赢得了牧民的信任。丁香说:“双师指导给了我很大帮助,我在基层工作中迅速成长,少走了好多弯路。”
新入职律师上岗前,必须接受精准培训,这是自治区司法厅为提升律师专业技能的又一重要举措。只有律师自身业务能力过硬,才能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内蒙古邀请基层经验丰富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嘎查(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作为授课老师,采用“案例复盘+情景模拟+实战带教”的多元培训方式,让新入职律师能够迅速从理论走向实操。
张燕律师在挂职司法所时,就经历了这样系统且实用的培训。在面对邻里间长期噪音扰民纠纷时,她巧妙运用培训所学的“情理法”融合技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权相关条款,耐心引导双方当事人理解权利义务。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最终化解了多年的积怨,让紧张的邻里关系重归和谐。
在实践锻炼期间,自治区司法厅采取灵活施策的方式,为新入职律师提供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在不影响司法所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新入职律师可由指导老师带领承办一定案件。这一灵活举措让新入职律师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纠纷解决中,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有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案件,为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有的协助司法所处理行政复议案件,不断提升行政法律素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新入职律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双重保障,凝聚发展向心力
内蒙古司法厅在推进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工作中,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从多个方面着手,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盟市、旗县司法局将这项工作列为重要任务,与司法行政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同部署、同推进。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双重保障、双师指导”原则,建立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实践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逐一解决,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这种将工作纳入日程、协同推进的方式,为实践锻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各地司法局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部署、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律师协会通过减免参与试点的律师会费、在培养培训中给予优先考虑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司法所和新入职律师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为了让参与试点的律师安心工作,明确其每年最低保障标准为36000 元。旗县区司法局每月支付1500元补贴,律师事务所也支付1500元补贴,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盟市司法局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新入职律师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如办公设备、工作场地等。各级律师协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新入职律师搭建学习和成长平台。这些保障措施,让新入职律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心无旁骛地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多元实践,结出累累丰收果
参加实践锻炼的律师们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各项法律服务工作中,如同播撒在田野里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基层,法律服务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群众的难题。在一些偏远地区,过去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常常感到无助,不知该如何是好。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一位申请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说:“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遥远,遇到事儿都不知道该找谁。现在好了,有这些年轻律师帮忙,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感觉法律就在身边保护着我们。” 律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基层群众的“法律贴心人”,切实缓解了基层法律资源短缺的问题。
新入职律师在实践锻炼中,还积极投身于普法宣传工作,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力量。他们深知普法对于提升群众法律素养、营造法治氛围的重要性。开展送法进村(居)活动时,积极探索“精准普法” 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举办法律座谈、知识宣讲等讲座846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积极参与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为基层培育了一批法治建设骨干。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基层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在助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方面,新入职律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基层政府科学决策出谋划策。他们积极辅助苏木乡镇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法行为76件,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文件审查等工作。在一次乡镇重大项目决策中,参与实践锻炼的律师从法律风险防控角度提出专业意见,成功避免了潜在的法律纠纷,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他们就像基层政府的“法律智囊团”,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入职律师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参与各类矛盾纠纷化解795件,成为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案件中,从法律层面为当事人解疑释惑,引导双方提出合理诉求,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的法律依据和支撑,有效提升了调解工作质效。
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内蒙古司法厅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为新入职律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更多的新入职律师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