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律师事务所发展现状研究——以襄阳市律师事务所发展实况为例
- 发表时间:2025-03-17 10:22:39
中小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行业中坚力量,对于建设高素质律师队伍、推动律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襄阳市中小律师事务所近5年发展情况,分析影响中小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中小律师事务所快速成长。
根据律师行业通行划分标准,执业律师人数在50人以下的律所为中小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中小律所),50人以上的律所为大型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大型律所)。截至2024年7月,襄阳市有律师事务所70家,其中中小律所65家、占比92.86%;全市专(兼)职律师1122人中,中小律所律师占比74%。可见中小律所已成为襄阳律师行业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襄阳市中小律所发展状况
(一)中小律所情况
2019年以来,襄阳市中小律所占比90%以上。截至2024年7月,65家中小律所中执业律师10人以下33家、占比50.77%,10-19人18家、占比27.69%。中小律所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其中樊城区22家、襄城区14家、高新区4家,合计40家、占比61.54%;各县(市、区)分布较平均,除襄州区、枣阳市为6家外,其余5个县(市)均为2-3家。
(二)中小律所律师情况
截至2024年7月,中小律所律师总数在800人左右浮动,占全市律师比例逐年走低,由2020年的86.90%下降为2023年的74.42%。中小律所律师执业不满5年264人(31.62%),执业5-10年164人(19.64%),执业10-15年204人(24.43%),以上合计632人(75.69%),而执业15年以上203人、占比不到25%。中小律所律师25-55周岁684人(81.92%),其中25-35周岁、35-45周岁、45-55周岁三个年龄段人数接近,占比小幅上升。中小律所835名律师中硕士学历51人,本科学历769人,本科学历以下15人。
(三)业务情况
截止2024年7月的统计数据,中小律所2019-2021年业务量逐年递增,2021年达39483件,同比增长12.85%;2022年降至34244件,同比减少13.27%;2023年增至36654件,同比增长7.04%。
二、影响襄阳中小律所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目标定位不高,规范管理需求不强
部分襄阳中小律所缺乏中长期规划,在发展愿景、特色定位、阶段目标等方面难以形成明确共识,影响其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跃升。中小律所通常会选择或部分选择提成制,这种相对宽松的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律所管理的现实需求。
(二)团队发展动力不足,队伍建设力度不大
大型律所通过分设民事、刑事等部门实现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团队合作,打造市场拓展、风控合规、公共案源等综合保障体系。中小律所缺乏足够的人力基础,团队化发展意愿不强。中小律所与律师其本质为挂靠关系,获取案源的管理模式导致其对队伍建设内驱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发展力。中小律所律师办理重大疑难案件较少,争取社会荣誉和扩大知名度的难度较大。
(三)专业服务深耕不够,品牌创建效果不佳
中小律所对新兴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对专业领域的潜在机会挖掘不够充分。在塑造律所文化、创建服务品牌、推出特色产品等方面的人力和经费投入不足,很少像大型律所那样在新媒体等平台展现律所品牌、实操案例、所获荣誉等,以此来增强客户对律所和律师的信任。
三、推动中小律所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地方党委政府层面
1.强化政治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发挥律师行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支持中小律所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形成党建引领发展、党组织领导发展、党员带头发展的良好局面。制定支持中小律所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从组织、制度、队伍、业务、服务等方面,构建梯次型框架设计、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培育一批专业突出、富有特色的中小律所。
2.优化政策引导,实施人才引进。
对中小律所开展涉外及知识产权、企业重整、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发展、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服务给予政策扶持。培育自贸区、高新技术产业、磷化工产业、新能源等领域法律服务市场,鼓励中小律所依托新兴市场设立分所并提供服务,对入驻自贸区、产业园区的中小律所给予补贴。支持中小律所人才引进,将学者型、专家型、涉外、知识产权、金融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纳入重点引进范围,将法学毕业生、法学教育者、有志从事律师工作的“持证人”纳入广义引进范围,支持高等院校、社会团体联合中小律所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课题研究。
3.加大对口扶持,深化外引内联。
深化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开展第三方合法性审查,实行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为中小律所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欢迎外地律所在本市设立分所,支持中小律所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学研用”融合,鼓励中小律所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为专家提供研究实例、为社会提供咨询建议,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维度。
(二)行政主管部门层面
1.加强教育管理,强化监督指导。
通过加强基层党建筑牢政治基础,通过评先创优形成正向引导,通过查纠违规问题强化刚性约束,确保中小律所正确发展方向。发挥中小律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及核心团队作用,强化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管,规范内部管理和执业活动。探索建立律所公开评价体系,实行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多方评议和综合评定,对排名靠前的中小律所予以公开推介,对排名靠后的中小律所进行“一对一”指导。
2.加大宣传力度,启动培育工程。
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开辟专栏专报展现中小律所发展动态。选树中小律所先进典型,宣传中小律所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情况,提升其社会知晓度。实施“专精特新”中小律所评定和培育扶持计划,明确类型化评价标准和建设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帮扶、集中宣传等“组合拳”,推出一批本地化服务品牌。
3.抓好调查研究,深化互动共建。
深入研究中小律所发展规律和管理机制,借鉴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鼓励本地大型律所与中小律所开展结对帮扶,深化业务合作。支持中小律所跨区域发展,加强业内互动交流,实地学习调研,参加业务研讨,分享办案经验,推动异地合作。支持中小律所跨领域协同,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其他领域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
(三)律师行业组织层面
1.加强行业指导,强化自律管理。
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编印律师行业刊物,解读政策文件,介绍创新做法,分享理论成果。发挥律师协会专门委员会作用,关注中小律所及律师发展,在保障律师执业权益等方面给予支持。通报信访投诉及查处情况,指导中小律所开展对照检查和警示教育。督促中小律所履行管理责任,建立完善自律机制,倡导“诚信执业、优质服务”律师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发展氛围。
2.拓展发展平台,助推品牌创建。
建立在线平台,为中小律所提供在线政策咨询、案件分类管理、法律文献检索等信息服务。支持中小律所参与律师协会管理及相关工作,吸纳更多中小律所优秀律师加入政府法律顾问团队。完善律师行业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小律所及律师给予肯定。支持中小律所打造特色法律服务产品,鼓励其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和公益服务。
3.抓好教育培训,增进合作交流。
定期开展行业培训,邀请业界专家、实务精英授课,拓展中小律所法治视野。选派中小律所优秀律师参加涉外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企业合规管理等专项培训,实施律师学历提升、青年律师培养、律所研学实践计划,增强中小律所律师专业能力。加强各地律师行业组织间的联系互动,组织中小律所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对列入“专精特新”计划的中小律所给予专业辅导和定向帮扶。
(四)中小律所自身层面
1.明确目标,积极规范。
选择契合自身客观实际和团队主观意愿的发展方向,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阶段性建设任务,形成统一的发展共识。完善管理运行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党建工作规范化为核心,规范受案收费、委托指派、立卷入档、质量内控、会商会办等运行机制和学习教育、业务培训、信息公示等管理制度,采取线上公开和线下执行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2.持久精研,强化品牌。
选取潜在需求较高的领域集中攻关,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案例数据库、编制专业宣传资料、实现团队精细分工、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和模块服务产品,形成“小区域”里的“大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法律服务产品,如定制专属法律顾问服务包、出具深度法律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企业合规化管理“体检”等。以AI、VR、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推出在线法律咨询、法律知识库检索、虚拟法律顾问等创新服务。全方位打造法律服务品牌,设计LOGO标识、申请注册商标、拟定发展主旨、编印宣传产品、统一办公用品、美化律所环境,强化公众认知和品牌效应。
3.建好平台,聚合资源。
以共同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为纽带,招揽优秀律师加入,构建高效管理、合理分配、灵活激励、系统培养等机制,形成管理规范、进出自由的队伍建设与发展格局。完善律师个人资料和业务档案,指导律师聚焦服务领域、提升专业能力。以骨干律师为核心组建团队,围绕律所主攻专业方向和重点服务领域,持续提升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型能力。发挥区位优势,立足本地做好服务、做出口碑、做成精品。集全所之力开拓服务市场、开发客户群体、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韩炜,湖北省襄阳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