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摆摊”记——一个工会志愿者的普法故事

分享到

人民律师为人民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律师执业后,除了办理案件,我也积极参加各个单位组织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直到2005年,一幅杭州市总工会张贴的“新杭州人凭身份证就能找工会撑腰”标语吸引了我,我主动联系工会表示愿意加入他们,共同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工作,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普法“摆摊”之路。

街头巷尾的咨询小摊

这是一支由杭州市总工会组织的,有律师、工会法律工作者和在校法律专业大学生组成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头几年刚开展工作时,我们就像“游击队员”一样,每天扛着折叠桌、小马扎,揣着普法手册,在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社区广场等处来回穿梭。

第一次“出摊”那天,我紧张得对着来往行人结结巴巴:“要……要法律咨询吗?”旁边工会老师看不下去,一拍桌子:“咱这是法律‘大排档’,专门解答欠薪扯皮、工伤理赔各种疑难问题!”这话逗得围观群众笑作一团,我的局促也跟着飘到九霄云外。

那些年,杭州城里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我们的“流动摊位”。在龙翔桥夜市旁支摊时,烤肉串的香气混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讲解;在老社区香樟树下答疑,连乘凉的大爷大妈都能背出“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的条款;在广场咨询台前,印着“劳动法维权咨询”的红色横幅就像一块自带吸引力的磁石,瞬间能把散步的、下班路过的人都聚拢过来……

我们的咨询台没有华丽的装饰,有的是一群愿意耐心倾听、用心解答的志愿者们。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摊位,却成了广场上最热闹、最受欢迎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每一句询问都能得到认真的回应,每一个困惑都能找到解决的方向,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法律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有次遇到一位姓王的大哥,他在一家服装厂工作了五年,公司一直没为其缴纳社保,他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却没法报销。王大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咨询,我们帮他梳理了证据,还指导他去社保局投诉。半个月后,他特意带着一面锦旗找到我们,激动地说:“公司已经给我补缴了社保,还赔了我医药费。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这个咨询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维权!”

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吸引着更多人投身志愿者队伍。这些年,经我推荐加入的小伙伴就有17人,他们带着同样的热忱扎根普法一线,共同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从街头到“云端”的转型之路

杭州市总工会线上咨询平台上线那天,我盯着电脑屏幕,恍惚觉得自己成了网络世界的法律“侠客”。但很快发现,隔着网线办案就像蒙眼绣花。

有一次接到一位工人的简短咨询:“工伤,赔多少?”短短5个字的背后是断指之痛。我按照他留下的联系方式打了过去,电话接通后,传来了一个男人哽咽的声音。原来,他在工地干活时,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手指,老板不愿意赔偿,还出言羞辱他。电话那头,他的声音里满是无助和绝望,我一边耐心安慰他,一边详细询问事情经过,告诉他应该收集哪些证据,如何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找谁维权。

与他结束通话后我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深刻地体会到: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它更是求助者在困境中抓在手里的救命稻草,是能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光。

这些年,法律咨询系统越来越智能,AI客服能精准匹配80%的常见问题。但我总怀念那些面对面的“烟火气”。记得有位大姐蹲在咨询摊前,边抹眼泪边诉说被欠薪的遭遇,我递纸巾时不小心碰倒水杯,慌乱中反而让她破涕为笑:“原来律师也会手忙脚乱啊。”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再先进的算法也替代不了的。

法律脱口秀的诞生

有次几个志愿者在值班室聊天:“咱们天天‘摆摊儿’提供咨询,能不能提前给大伙打打‘预防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工会普法宣讲团就这么诞生了。从此,我们化身劳动法界的“巡回演出团”,带着自编自导的“法律脱口秀”,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演。

在企业宣讲时,我把枯燥的法条编成段子:“签合同就像找对象,看清条款别‘闪婚’!”台下会心一笑,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法律知识记在了心里。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建筑工地的“深夜课堂”。那天工人们刚收工,身上还沾着水泥灰,安全帽没来得及摘下就匆匆赶到我们的宣讲现场。探照灯的光照亮了他们疲惫却充满期待的脸庞,几十个人围坐在简陋的工棚里,听得格外专注。

这时,有位四川大哥操一口带有乡音的普通话举手提问:“黄律师,要是老板不给我们买社保,该咋办啊?”“如果干活时不小心受伤了,老板不管,我们能找你帮忙不?”我一一耐心解答,他听得频频点头,最后还不忘竖起大拇指:“以前总觉得法律是天书,看不懂也摸不透。今天听你这么一讲知道法律是咱老百姓的‘护身符’,以后遇到事儿再也不用慌了!”

二十年来我们跑遍50多家市属国企,举办了近500场法律宣讲,足迹遍布上百个乡镇、园区。办公室抽屉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但对我而言,最珍贵的不是这些奖项,而是宣讲结束后一位老大哥递过来的温水。他握着我的手,眼里满是真诚:“黄律师,你讲的法律知识通俗易懂,让人一下就记住了。以后有机会,还来给我们讲讲!”

守护千万人的正义微光

这些年我们处理过上千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每起案件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现实剧本,但最棘手的要数那起职工持股会维权案。

案件发生时,企业高层想要解散职工持股会,却不愿按照合理的价格对职工持有的股份进行回购。职工们的血汗钱面临打水漂的风险,他们多次与企业高层沟通,但遭到了层层阻挠。接手这个案子后,连续三个月,我们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凌晨,努力把他们的诉求化为解决方案的条条脉络。

当最终胜诉的判决书送到职工手中时,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向我们鞠躬:“维权真的不容易,整整八年了,如今多亏有你们的帮助。”看着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2010年,我作为杭州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劳保委与杭州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加强交流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那天,我开玩笑说:“这下咱们的‘摆摊阵容’能从西湖摆到钱塘江了!”如今,市总工会每年评选的优秀法律服务志愿者中近三分之二为律师。

从街头巷尾的小摊,到云端智能的法律平台;从单打独斗的志愿者,到专业庞大的维权团队……光阴流转不断变化的同时,有些东西始终没变,比如第一次“出摊”时手心的汗,比如看到当事人重展笑颜时的感动,比如那颗炙热的法治初心。未来,我想继续当这座城市的“法律摊主”,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公平正义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法律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