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她 熠熠生辉 ——安徽女律师公益群像
- 发表时间:2022-04-11 15:10:25
从“中国好人”冯霞,到“我们的马大姐” 马华平,再到传承公益精神的王瑞影,虽是不一样的公益符号,但女律师独立、睿智、温情、担当成为她们共同的气质。手持玫瑰,心有信仰,热诚公益的每一个“她”,熠熠生辉。
“中国好人”冯霞
冯霞,2015年12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安徽省铜陵市“冯霞律师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俱乐部的负责人,铜陵市妇联妇女儿童维权驿站站长,安徽省“我心中的最美女性”。
在铜陵,这个走路生风的女人是残疾儿童眼中的“大妈妈”,是年迈老人心中的“好姑娘”,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口中的“知心大姐”,她就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安徽铜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冯霞。
作为一名律师,冯霞深知弱势群体的贫弱无助,每一次申诉背后都饱含辛酸的故事,她相信法律一定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名女性,冯霞对她们有着强烈共情、细致帮助,她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冯律师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大多是涉及妇女儿童的维权案件,每一起案件都要付出‘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可以说她是用爱在工作。”铜陵市妇联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冯霞。
2017年,铜陵市法律援助中心找到冯霞,希望她将一起从2013年开始诉诸法律程序的残疾女童遗产继承案件接下来。案件难度大,缺乏证据,涉案遗产复杂,期间曾四次更换援助律师,都没有获得当事人母女认可的结果。
为了查明资金走向和财产的来龙去脉,2018年春节后的每个周末,冯霞都“泡”在这个案件上。合肥、铜陵等多地奔波,一家家银行查流水,一个个证据固定,一次次登门与当事人母女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9年春节前,孩子母亲终于拿到全部执行款,让残疾女童今后的康复费用有了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稳定阀,在冯霞看来,解决好家事纠纷,是社会稳定的最前端。她用自己经历的众多案例告诉陷入婚恋困扰的姐妹,该怎样珍爱婚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很多当事人在她的耐心说服和真诚劝慰下回心转意或撤回离婚诉讼。
面对涉及家庭暴力、遗弃、虐待等严重情节的婚姻家庭案件, 冯霞又成了受害人最坚定的保护者。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前,冯霞曾为遭受家暴的当事人小胡提供法律援助。在法院里,她和小胡9岁的儿子聊天。“宝贝,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愿意跟谁?”“我要跟妈妈,我怕爸爸。”“可妈妈没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啊!”“那我不吃肉,我就吃豆子。”听完这番话,冯霞当场流下了泪水。孩子被判给妈妈后,冯霞又多次奔走取证,依法为这对母子争取到住处,还为小胡找了份工作,帮助这对母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只要判决生效也就意味着援助结束。但在冯霞这里,这份责任会延长——给予当事人经济资助,帮助他们办低保、找工作,让失去家庭、困难无助的当事人有依靠,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在做好一个法律人的本职工作外,需要用我们的专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担起属于律师的社会责任。”
2009年初,冯霞从铜陵市妇联了解到该市还有6700多名留守儿童需要关爱,就和妇联的同志一起筹划成立了“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俱乐部。冯霞说,“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心理关怀。”在冯霞的感召下,400余人先后加入这个组织,成为1000多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在冯霞看来,这就是一场爱的接力赛,“我相信,这些受到帮助的孩子会把爱传递下去!”
冯霞用法律去维护正义,用爱心去温暖人心,她让法律有了人性的温暖,让爱心有了生命的厚度。
“我们的马大姐” 马华平
她被称为专为群众打官司的公益律师。
“我对待弱势群体,坚持做到有钱、没钱一个样,有权、没权一个样,市民、农民一个样。”这就是心里装着弱势群体的公益律师——安徽皖正律师事务所的马华平。
2014年夏天,马华平接到一位农民的求助。求助人姚某是一个普通农民,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家庭的生活重担全都落在姚某一个人身上。为了养家,姚某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姚某经人介绍来到肥西县城的某工地做勤杂工,在工地干活时不慎发生事故,导致脾脏破裂被摘除,伤情较重。发包方和承包方不承认与其的用工关系,都不愿意赔偿。
姚某此时能提供的唯一证据就是病历、医药费发票和出院小结。而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姚某与发包方、承包方是否存在用工关系,脾破裂是否是在工地干活所致。取证工作犹如大海捞针,马华平多次往返肥西和包河,来回奔波。为了找到能证明用工关系的意外保险投保单,她按照保险公司规模把十几家保险公司一一列出来,挨个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次开庭审理,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姚某获得了应有的赔偿。
“在基层、在农村,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处理纠纷后的共性是:只讲事实、道理、良心,不懂得保留证据,也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家庭经济困难,又付不起律师费。” 马华平说。
面对这些证据少、程序复杂、受援人弱势的案件,一起案件走三四个程序、开上好几次庭甚至持续几年,有些案件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程序。尽管在维权道路上遇到过数不清的坎坷和波折,马华平始终以维护公平正义作为职业信仰,激励自己要兢兢业业,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马华平相信,选择法律援助这条路是有价值的,要始终坚持以法为业,以律为师,用法律还原事实真相,捍卫公平正义,推广法律援助,让困难群众也请得起律师,打得起官司。
为此,马华平2013年成立了安徽皖正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成为律所的主要业务,无论是合伙人还是普通律师,每一位加入的律师都要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现在全所45名专职律师,都是值班律师、援助律师、公益律师。
一个人走路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路会走得很远。从一个人的公益,到一群人的公益,“让弱势群体看到法治精神”,公益这条路有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马华平感到很欣慰。
马华平告诉青年律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经济利益来衡量人生价值,作为党员律师,更多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善用,遇到问题学会用法律解决。马华平公益法律团队以公益之心吸引培养了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追求的青年律师,他们将成为团队发展源源不断的能量之源。
截至目前,马华平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团队为基层一线的职工、农民工、妇女儿童、困难群众等开展免费普法讲座活动200余场,普法受众达50000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近5000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多起,为弱势群体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减免律师费达800多万元。
有思,所以明;力行,所以远。马华平和她的公益法律服务团队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让人民群众看到法治的力量,让法律温度温暖百姓心灵,让法治精神扎根于每个人心中。
公益精神传承者王瑞影
2009年,宿州市走出了安徽省第一位“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陈晨。宿州市十三年里派遣了8名律师奔赴边疆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活动,与公益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来到泾源,就是甘愿做一粒‘火种’。”
2018年7月4日,安徽民之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瑞影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成为宁夏泾源县的一名志愿律师。王瑞影认真、耐心、细致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情,尽心竭力做好每个案件,用敬业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法律工作者。
参与援助一年来,王瑞影共办理案件115起,接待法律咨询300余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12人(次)。她还担任受援地政府部门常年法律顾问,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审查合同和框架协议7份,开展普法宣传及法制讲座7场 (次),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
一年来,志愿律师的法律援助经历让王瑞影对于公益精神有了新的思考,满含公益的情怀,她再一次踏上了公益法律服务的新征程。
2019年,刚从宁夏泾源县风尘仆仆返回宿州市的王瑞影,带着对受援地的不舍,汇报了一年来用心用情做法援的情况。“回到所里,法援经历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总觉得这公益的血脉不能断,当与所里同事谈了自己想做公益的想法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就成立了瑞影公益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十几名律师积极要求加入。” 王瑞影说道。
2019年6月,宿州市瑞影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筹建成立。目前中心共有54名志愿者,主要开展各类普法活动,并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同时针对青少年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截至今年1月,宿州市瑞影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总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千起,累计办理交通事故、医疗侵权、农民工欠薪等案件600余起,婚姻家庭案件近80起,坚持打通法治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68场(次),线下普法受众达150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发挥独特作用,更多地承担公益和社会责任,也使律师团队做得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我要努力让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成为安徽法律服务公益模范品牌。” 对于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王瑞影有着自己的想法。
源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公益根脉,十三年来不断在宿州律师间延展。在这样的公益底蕴下,王瑞影的公益之路虽启程不久,但却让公益精神有了新的生机。这火苗虽小却微光逐渐成矩,必将穿透时空,闪耀未来。
【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