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雪山见证信仰的海拔

分享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前,我在革命圣地延安作出我最庄重的宣誓,党员的身份陪伴我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一,而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了百年,回望这百年风雨,万里征程,是我们的党缔造了伟大的时代,开辟了伟大的道路,建立了伟大的功业。红色的法槌在革命的烽火中敲响,红色律师,矢志奋斗,肩负起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光荣使命。

纯净的蓝天,广袤的草原,巍峨的雪山,黝黑的笑脸——这是许多人对青海的最初印象。青藏高原是充满梦想的天地,从昆仑之巅到草原深处,再到戈壁尽头,青藏铁路的壮丽画卷展现着人类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毕业回国后,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使命召唤,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青海,成为近两千名高原律师中的一员,踏上了深耕高原法律事业的征程。

总有人要回来,而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高寒、缺氧,平均海拔4200米,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对于生在高原、长在高原的我来说,原以为早已适应了这种环境,但是来到果洛,才真正理解了同行人所说的“在果洛走路等于负重80斤”的真正含义。航班穿过层层云海,从高空俯视果洛,风景秀美。一下飞机,我的胸口仿佛压着巨石,呼吸困难,根本无暇顾及眼前的美景,每一步都像是与大自然的一次较量。

就这样,跟随着普法宣传队伍,走进了秘境果洛。

在宣传宪法时,偶遇可爱的藏族小女孩卓玛,她纯净的眼神像高原上的精灵,阿妈把卓玛抱在怀里,卓玛却一心好奇我手里的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冬日的果洛草原已是银装素裹,帐篷外是零星点点的倦马肥羊,帐篷里是热气蒸腾的酥油奶茶。一缕阳光透过小窗,一路的紧张焦虑瞬间烟消云散。我们耐心地倾听着牧民的法律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不知不觉间,碗里的酥油茶又被添满。临走时,牧民们紧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那句“瓜珍且”(谢谢)。这大概就是冬季里最温暖的一堂普法课了。

这次的果洛之行还让我参与了一次“草原审判庭”。巡回审判法庭要去的是距玛多县城200公里的扎陵湖乡勒那村,这是一起关于草场围栏的纠纷调解案。席地坐在广袤的草原,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参与草原审判庭,调解中不仅要学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要耐心地解读法律依据。作为扎根高原的我不仅需要牢固树立“地域落后,服务观念不落后”的理念,更要持续塑造“海拔偏高,执业能力更要高”的青海律师精神。

何其有幸,我是一名党员律师。扎根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援助律师让我钦佩,奔赴三江源头的公益律师让我赞叹,走上唐古拉山的宣讲律师让我敬仰,是他们汇聚出了服务地方、奉献社会的伟大洪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色传承的力量。这份传承是信仰的延续,是使命的接力,更是党员律师的使命担当。

在党旗的指引下,我将继续为高原牧民点燃法治之光,让法律的温暖如高原的阳光,照亮每一位牧民的心田,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每一次普法宣讲、法律文书中,贡献我们高原党员律师的力量!

作者:杜雪,北京大成(西宁)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