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律师司法所成长记|从案卷到田埂:当新律师遇上司法所,他们这样用温度架起法与情的桥

分享到

滹沱河,从太行山奔涌而下,在燕赵大地上蜿蜒千年。河上的古石桥,曾驮过商队马蹄、送过戍边将士,如今依然沉默地连接着两岸的村庄。

在河畔的乡镇司法所里,另一座“桥”正在生长——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律师,来到河北省最基层的司法所直面最乡土的法治工作,在法条的严肃和百姓的冷暖之间架起公平与温情的桥。

一场交通事故背后的调解拉锯战

“事多事小事杂”,这是2024年4月作为新入职律师胡若晴初到河北省宁晋县司法局凤凰司法所时,对“基层法律工作”的第一印象。

原以为律师的战场在法庭与卷宗之间,但司法所的日常却让她第一时间就直面了最真实的人间冷暖。

2024年5月,春寒未散,一对盲人夫妇摸索着推开司法所的门。男人掌心贴着墙沿,女人攥着丈夫的衣角,指尖发颤,还没开口,眼泪就从眼眶涌出,不停地往下砸。

作为新手,见到这样的当事人,胡若晴内心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女人全程抽泣,男人仅存微弱光感,两人连起诉流程都一无所知。胡若晴强压紧张,一边递上温水安抚情绪,一边梳理事故细节——

因路程较近,视力仅存光感的父亲抱着侥幸心理,骑着电动车带才8岁的儿子前往学校,却跟迎面而来的车辆发生碰撞。孩子因伤势较重被送往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父亲的电动三轮车也在此次事故中几近报废,损失较大,但对方始终未予赔付。

两夫妻都是盲人,家中几乎没有收入,面对巨额医疗费,两人甚至都不知道该去哪里起诉,只能听从邻居建议来司法所寻求帮助。

胡若晴将热水推到夫妇面前,初出茅庐的紧张被强压下去,她一字一句引导:“事故责任如何划分?保险额度多少?”声音轻柔,却像一根线,将混乱的叙述一点点理成清晰的脉络。

就这样,胡若晴主动承接案件,开启了长达7个月的办理征程,也成了这对夫妇与法律之间的桥。

案件难点在于证据琐碎与当事人的特殊困境。她用方言一字一句向对方阐释交通事故赔偿标准:“法律文书不能只写‘医疗费多少元’,得看见钱是怎么一毛一毛凑出来的。” 

开庭时,对方车辆保险公司提出对于已赔付承保车辆的车损险部分,要求按照事故责任划分追偿。庭后,考虑到盲人夫妇经济实在困难,她反复核算赔偿金额,打了数十通电话与保险公司斡旋。

最艰难时,她连续数晚整理上百张医疗票据,将赔偿明细精确到分。“诉讼请求只是一个数字,背后是无数页纸的支撑。”最终,她促成调解协议: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20.38万元,远超当事人最初期待的10万元。

图为胡若晴律师参加法律援助活动

“再胖的诉讼不如瘦的和解。”法院墙上的标语,胡若晴如今常挂在嘴边。她开始习惯加班后披星戴月回家,习惯在普法下乡时被村民拽住问“宅基地怎么分”,更习惯看到当事人从紧锁到舒展的眉头。

那个曾执着于“专业领域”的年轻律师,在调解离婚纠纷、追索农民工欠薪、处理赡养矛盾的过程中,逐渐触摸到法律的另一种温度——它不在高悬的法条里,而在盲人夫妇攥紧的锦旗中,在被家暴妇女成功离婚后的笑脸上,在每一个“我信你”的瞬间。

基层纠纷,解法在法条之外

在保定市清苑区司法所工作一年后,律师马骁习惯了每天泡一杯黄芩茶,他说:“这茶下火,像极了基层司法的滋味——初尝是苦,细品回甘。”

2024年7月,一名佝偻着背,右臂缠着厚厚绷带的中年人出现在马骁面前:“马律师,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中年人姓杨,在清苑一家钢结构公司做焊工。一次通勤途中遭遇车祸,右臂右腿多处骨折。他的妻子没有固定收入,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全家挤在工地旁的彩钢房里,九级伤残的鉴定书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几个月没办法工作,他试着要求公司赔偿,却被老板一句“有本事告我”噎回。

马骁立刻指导杨先生汇总了有关证据材料,向清苑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立案。

立案次日,企业方的电话便追了过来。自称老板“朋友”的男人语气嚣张:“我们就是没钱,有本事你让法院来查封我账户。”

证据链清晰如刀:工伤认定书、工资流水、伤残鉴定报告,26万元的赔偿诉求分毫不虚,但企业方咬死“拖”字诀。

真正的交锋在庭外。企业老板深夜来电哭穷:“小马律师,我这厂子账上就没什么钱了,赔他8万行不行?”

马骁冷静反驳:“法定赔偿是26万,仲裁的金额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所有的金额都有法律主张,您当菜市场砍价?”

三轮面谈、十几次电话拉锯,马骁的笔记本写满对策:从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到清苑同类案件调解均值,从企业征信记录到企业负面影响。

在一轮轮交锋后,企业的态度越来越和缓。正式立案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双方达成协议,20万元赔偿金落定,比同类案件高出5万。

签调解协议那天,杨先生攥着赔偿款,声音发颤:“家里几个月没米下锅,这笔钱是救命钱。”几天后,他甚至送了一面印着“法律卫士,律师典范”的锦旗送给马骁。

图为马晓律师接受杨先生送的锦旗

这是马骁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分量:“诉讼请求只是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生计。”

一年间,马骁参与基层调解24次,普法宣讲12场。如今的马骁,依然穿梭在清苑的街巷间。菜市场的调解桌前,他熟练地用当地方言解释各项法律规定;建筑工地的普法摊旁,他举着劳动法小册子,对工人们比画:“签合同要按手印,别信老板的口头支票!”

马骁说:“在基层,每份调解书都是一块砖,垒起来就是法治的长城。”

基层法治的密码,藏在田间地头

2024年,新入职律师傅鹏怀被派驻到邯郸市永年区界河店司法所锻炼,他未曾想到,一场涉及数百户村民的拆迁补偿纠纷,将成为他律师生涯中第一块“试金石”。

集合店村的土地因地形特殊,早年分配时存在“隐形规则”:山坡地、干旱地等次等地块的实际丈量面积往往大于土地证登记的一亩。工业园区征地时,补偿标准却以土地证为准,村民认为“吃了大亏”。

一名村民愤懑道:“还指望征地补偿改善生活,可政府连实际面积都不认!”矛盾一触即发,村民集体拒签协议,这起拆迁补偿纠纷成为困扰乡镇三年的“老大难”。

傅鹏怀接手后,第一件事便是扛着卷尺与村干部走遍争议地块。烈日下,他蹲在田埂边一寸寸丈量,汗水浸透了衬衫。“地边多挪一尺,一分地就‘长’出来。”村民却冷眼旁观,甚至质疑,但当他将丈量数据与土地证逐一比对,列出补偿差额的明细时,人群中的窃窃私语逐渐变成了讨论。

调解远非数据对比那么简单。“签了合同,明年不给钱怎么办?”面对村民的质疑,傅鹏怀总结出“三步破冰法”:先混熟,再讲理,最后依法。他白天跑村委会,晚上蹲守村民家,追着村民解释政策。

图为傅鹏怀律师在界河店执法大队,讲解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执法程序、注意事项。

傅鹏怀将土地管理法法律术语拆解成大白话:“国家规定白纸黑字,村委会、乡政府、财政局都盖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还请出村干部作见证,用“乡土信用”填补法律与现实的鸿沟。最终,村民代表、企业与政府三方达成协议:以实际丈量为补偿基准,分期支付并附财政担保。

傅鹏怀感悟到,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应该是充满乡土人情味的。

“同学们,如果遇到视频里的情况该怎么办?”傅鹏怀的普法课总带着“泥土味”。他将民法典编成顺口溜,带学生扮演“小小调解员”。甚至把安全生产法做成展板,挂在工厂门口。“工人们说,这比安全帽还管用!”  

在参与某产业园招商引资时,傅鹏怀敏锐发现合同中的“排他性条款”可能形成市场垄断。经过连夜查阅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案例,他提出的“增设公平竞争承诺书”建议避免了潜在法律风险。

如今,他推动建立的“法律体检”机制已为13家企业排查合同漏洞29处,协助乡政府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更帮助当地培养出21名能调解、懂政策的“法律明白人”。

乡党委书记评价他:“傅律师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法治不是冷冰冰的约束,而是暖融融的守护。”

滹沱河水依旧东流,河上的古桥又添新苔。而在两岸的司法所里,青年律师们继续书写着新的“桥的故事”——当青年律师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他们明白:法治的种子,从不生长于高堂之上。真正的法律,是让老农攥紧赔偿款的手不再颤抖,是让曾有过纠纷的邻里还能笑着同走一条山路,是让黑暗中的眼睛也能看见光。 

这些桥,不用青石垒砌,而以人心为桩。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公平的重量,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当青年律师俯身倾听土地的心跳时,法治的根系,正在燕赵大地的褶皱里悄然蔓延。

 

【责任编辑: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