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资产化应用解析

分享到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据资产已逐步占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地。它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蓝图,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作出有效决策,帮助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优化运营策略,分析预警风险,为企业保驾护航。同时,数据资产本身就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若开发、利用得好,可以转化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旨在解析数据资产化的广阔图景,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构建高效的数据管理体系;如何借助数据分析洞察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在确保遵守法规的前提下,探索数据资产的金融化应用,为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推动长久发展。

一、政策法规出台:驱动和支撑数据资产化

在数字化时代下,数据的作用越发凸显。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数据作为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资产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作为新兴生产力,如何界定数据权属、规范数据交易、发挥数据经济价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度重视数据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开拓创新,规范和促进数据资产的发展。2022年12月,《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发布,为数据确权定下基调,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数据产权运行机制。

2023年10月1日,《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提出了评估数据资产的原则、考虑因素、数据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不同评估方法的数据特点等,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提供了指引。

2024年1月1日,《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明确了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的具体要求。

基于此,从数据权属界定,到数据价值评估,再到数据资产会计处理,上述规范性文件共同为数据资产入表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数据资产入表:资产化的实践进展

数据资产入表是指将数据资产按照会计准则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资产项目,并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从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质量、资产结构等指标。根据相关报道,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有23家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数据资源”的金额,涉及总金额14.77亿元。这表明数据资产入表已经从政策层面走向实际操作,企业开始认识到数据资产的价值,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数据资产入表涉及数据资产的识别、评估以及会计处理等多个环节,随着《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与《暂行规定》的实施,数据资产入表已成为现实,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资产评估和管理方式。作为新课题,数据资产入表仍需在实践中探索,如数据战略、数据权益的归属、内部管理架构、制度、管理流程等问题均影响数据资产是否可以入表、是否有必要入表。笔者认为,现阶段可考虑分批实践,将数据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数据驱动型企业应起到适当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发现的现实问题也将促进我国数据资产保护的立法进程,鼓励中小企业迈出第一步。

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企业需要对数据资产进行法律尽职调查,确保数据来源、数据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的合法性。此外,数据资产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确保数据资产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数据资产入表后,企业不应仅满足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数字,而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资产在融资、交易领域的金融价值。

三、数据资产尽职调查:资产评估的新课题

随着《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和《暂行规定》的正式施行,数据资产的管理和会计处理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数据资产的管理、确权、流通交易以及评估等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和专业法律指导。然而,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数据资产入表这一新兴领域,企业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2022年12月出台的“数据二十条”为数据产权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随后《暂行规定》的实施,为企业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使得数据资产入表成为可能。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进入了新阶段。

然而,数据资产与其他有形、无形资产不同,数据资产入表涉及数据资产的识别、评估、确权等多个方面,操作难度和不确定性均有所增加,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法律尽职调查。

四、数据资产的金融市场价值:资本运作的新机遇

数据资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运营中,更在金融市场上展现出巨大潜力。金融机构开始探索数据资产的金融属性,如数据资产增信贷款、数据资产抵质押融资等。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是指企业以合法拥有的数据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资本化运作的新途径,对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对融资企业而言,它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经营效益;对金融机构而言,它拓展了业务领域,落实了国家战略,并有助于风险分散与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资产在金融市场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数据资产的识别、价值评估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因素。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的操作流程也较为复杂,包括准备工作、申请与受理、尽职调查、合同签订、放款与监管、解除质押与结清融资六个阶段。

在“数据二十条”中提出“三权分置”框架以后,数据资产权益就从行政手段被确定为企业的合法资产,从这一层面出发,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已有其法律基础,如《民法典》中关于权利质押的规定。此外,数据资产质押合同会设置特别条款,如价值调整、数据管理、数据资产更新和安全保障等,以应对数据资产的时效性和易变性特点。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目前在实践中已有较多应用,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向北京金融大数据有限公司提供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工商银行宁波分行向宁波数字产业集团提供数据资产融资授信;北京银行上海分行与数库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数据资产质押授信协议等。未来,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数据资产已不再仅是企业运营的副产品,而是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和增长的核心动力。数据资产的价值日益凸显,在战略决策、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产以获取资金支持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使企业能够将其拥有的数据资产资本化,从而拓宽融资渠道并缓解资金压力。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的实践将更加规范、高效、安全,成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者:郑影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宋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