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北京等11个省(市)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2018年12月,两部门再次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自律师调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司法部会同最高法指导各地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工作保障,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律师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中心”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面前,律师主持纠纷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正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

忙碌身影活跃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合肥律师倾情倾力书写公益服务新篇章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司法局、合肥市律师协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广大律师勇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专业优势、实践优势,用心、用情、用力投身社会公益事业。2024年,合肥律师公益服务的数据尤为亮眼——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505件,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347件,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3699件。合肥律师的忙碌身影活跃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专业服务扶弱济困,让法治阳光温暖人心。常态服务全年52周,每周一公益。合肥市律师协会打造的“合肥律师52公益行”平台至今已运行十年,发动律师走进机关、社区、学校、乡村、企业,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数千场,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直在提升。如今,通过打造特色公益平台、组建各类法律服务团、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合肥市律师行业早已打破“阶段性活动”的局限,让律师跳出传统法律服务框架,化身基层治理的“参谋员”、村社居民的“贴心人”、街坊邻里的“和事佬”,常态化参与公益服务。“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法律需求,合肥市消费者维权、妇女儿童维权、民营经济法律服务等多支专项公益律师团纷纷组建,并动态吸纳优质律师力量,持续为群众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合肥市律协秘书长王康说。合肥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多年来联合市总工会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组建“律师志愿者+工会干部”服务分队,为农民工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奔赴边陲2020年8月,合肥市与西藏隆子县政府签订协议,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团,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为隆子县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找律师难”的问题。从“远程服务”到“实地扎根”,变化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合肥律师一如既往的责任和担当。自2011年以来,合肥市司法局、合肥市律师协会共选拔27名优秀律师参与“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24年以来又选拔6名律师参加“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为中西部偏远地区、高海拔高寒藏区、多民族聚集区的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024年仲夏,奔赴广西兴安县“锻炼”的青年律师胡孟韬通过“书面交流+图文结合”模式,跨越语言鸿沟,将法条转化为流程图解和通俗文字,为当地群众提供“畅通无阻”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不是单一办案,而是要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找得到’的法治依靠。”在宁夏灵武市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一年时间里,律师刘强现场接待解答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通过电话、线上平台解答群众咨询400余人次,群众带着困惑来、揣着答案走。从江淮大地到祖国边陲,一批批合肥律师怀揣法治信仰,跨越山川湖海,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力调解2024年3月,在合肥市司法局指导下,合肥市律师协会正式设立合肥市律谐调解中心,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增添了新支点。目前,该中心成功入驻合肥7家法院,受法院委托开展纠纷调解。作为民办非营利性专业调解组织,该中心在公益与市场的平衡中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针对简单民事纠纷与小额商事纠纷,提供公益调解服务,减轻群众与小微企业的解纷负担;对于较为复杂的商事纠纷,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既保障服务的专业性,也确保机构可持续发展。“律师向我们详细释明法律规定,分析利弊关系,提供合理的建议。”因退费问题起诉培训机构的程先生对律师调解的专业性深有体会。9月8日,在合肥市律谐调解中心律师调解员的调解下,培训机构全额退还了程先生的培训款项,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自运行以来,合肥市律谐调解中心共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约为58.5%,为当事人节省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有效缓解了法院的办案压力。多年来,合肥律师常态化参与信访接待、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创新开展律师驻队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在推动建立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肥市司法行政系统将持续推动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强化公益法律服务支持保障,继续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优势,健全完善律师调解制度,在全社会形成‘调解优先’的理念,推动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解纷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合肥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昌文说。【责任编辑:尚鑫】 [详情]
安徽律师:跨越山海传递法治温度
在宁夏,王昕昊律师开展普法宣讲时,把民法典中的“赡养义务”比作“女儿给爹买面、买油、买药”,让法律在基层第二次“出生”。在新疆,朱超律师采用“远程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8.7万元,这一案例成为当地开展“智慧法援”工作的示范样本。在贵州,戴君月律师将苗族“理老”、侗族“寨老”等传统调解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有机融合,构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解纷机制。跨越山海,传递法治温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徽律师。8月23日,全省律师行业选派青年律师到西部锻炼暨“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工作会议召开。今年,我省再次选派14名律师参加“1+1”行动,17名青年律师到西部锻炼。温暖“接力”16年从2009年实施“1+1”行动以来,我省连续16年不间断派出82名志愿律师、共计125人次参加志愿法律服务活动。去年,我省首次选派青年律师到西部进行锻炼。寒来暑往,四序迁流。一年的时光里,21名“1+1”志愿律师、西部锻炼青年律师全身心投入法律援助工作,将法治阳光播撒到最需要的地方,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1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910万元。志愿律师王璐的服务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面对案多人少的现实情况,她沉下身子克服困难,全年接待电话及现场咨询394人次,协助检察院见证认罪认罚209次,办理诉讼案件25件,高质高效完成了法律援助任务。志愿律师王亭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尽己所能最大限度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多跑一次、多问一句、多做一点”是她的工作常态,先后收到受援人赠送的锦旗5面、感谢信1封,并获铁门关市司法局通报表扬一次。曹天楚律师从其父母曹旭、陈贤手中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1+1”志愿律师,在服务地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承办法律援助案件50件,处理政务工单280件,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青年律师尤大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延续“石榴籽”调解之路,深化“茶碗调解”模式,让“滴水檐下互让三尺”的智慧温暖更多家庭。青年律师吴佳俊积极参与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37件,其中主办案件58件,涉及土地争议、房屋征收、治安管理多领域。青春在奉献中“拔节”从皖山皖水到祖国边陲,志愿律师、青年律师用行动诠释使命,将青春梦想融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收获了成长与感动。“这一年,是脚下沾满泥土和肩上扛起责任的一年。在西部的锻炼,让我褪去了青涩,真正理解了‘律师’二字的分量。面对资源较为匮乏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的环境,我们不仅是律师,更是普法员、调解员和倾听者。我学会了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法律问题,也学会了在法与理、情与法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今年,青年律师李家亮再次报名参加西部锻炼,对于新一年的征程,他满怀期待。“一次,一位侗族阿婆因土地纠纷前来求助,她仅能用侗语和手势沟通。我们耐心倾听,请来当地同事协助翻译,联系村干部组织协商,最终促成书面协议。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法律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播撒信任的种子。”青年律师戴君月清晰记得办理的每一起案件的细节。西部锻炼的一年让她从曾经遇事就想“一刀切”提起诉讼的“懒”律师,经历了快速蜕变,“我们要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让群众感受到‘法律触手可及’的心安。这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共情之心、乡土之识、务实之风。”“我记得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成功追索赡养费后,老人颤抖着双手送来自家种的蔬菜。那一瞬间,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志愿律师王璐总结了“三个收获”:收获了服务地群众淳朴的信任,收获了当地同事真挚的友谊,更收获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律师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全新认知。从“输血”到“造血”我省律师行业在深入帮扶中,与西部地区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不断拓展法律服务工作的力度、深度、广度。2024年以来,我省律师行业主动与贵州、宁夏律师行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项业务对接,市级律师协会“点对点”结对共建,律师事务所签约合作,形成“协会+专业+律所”的全链条协作格局,推动皖贵、皖宁律师行业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赋能,从志愿服务迈向深度融合。2024年,安徽青合青(措美)律师事务所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开业,开启了我省律师援藏工作的新篇章,解决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最后一个“无律师县”的问题,同时标志着安徽律师从“服务西藏”到“扎根西藏”质的跨越。2025年,为解决服务地法律资源匮乏的根本性问题,援疆律师朱超决定扎根在皮山县,在他的牵头下,安徽汇龙律师事务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设立分所。8月20日,西藏自治区司法厅下发《关于设立安徽汇龙(错那)律师事务所的批复》,此举标志着法律援助工作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持续推动安徽法律资源深耕边疆。【责任编辑:宋安勇】 [详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