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之光普照山海 青春力量扎根基层——广东律师行业青年律师西部锻炼工作综述
2024年8月,司法部会同全国律协启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35名广东青年律师背上行囊奔赴西藏、青海、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前往西部地区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开展为期一年的公共法律服务。积极响应,投身西部法治建设广东青年律师心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服务基层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以投身西部法治建设的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强音。青年律师们的服务领域涵盖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社区矫正、企业合规等。计划实施以来,广东青年律师累计提供法律咨询8000余人(次),开展普法宣传200多场(次),参与法律援助案件60多宗,调解案件近500宗,行政复议(诉讼)案件近500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近200次,为多家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推动西部地区法治建设,有效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青年律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东律师行业围绕生活保障、宣传引导、关心关爱、能力提升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为青年律师及所在律师事务所减免会费,发放生活补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在广东律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青年律师西部锻炼”专栏,集中报道青年律师在西部服务期间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展现广东律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广东省司法厅、省律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深入一线开展走访慰问,了解青年律师工作生活情况,给予关心支持并发放慰问金。选派多名青年律师参加全国律协组织的两期青年律师人才培养示范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2025年度“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启动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并更好地服务边远民族地区,广东律协对计划进行了精准调整。此次选派了30名广东青年律师参与,更加注重向条件艰苦、法律资源匮乏的区域倾斜。选派过程中,广东律师行业坚持“三优先”原则:优先选派有志愿服务经验的律师,优先考虑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律师骨干,优先尊重个人志愿并鼓励长期扎根西部。在2025年度选派的青年律师中,有一半为2024年度参与者,体现了“持续深耕、接力传承”的精神。锻炼成长,在西部绽放青春光彩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广东青年律师们带着专业知识走进基层,在实践中锤炼出更加接地气的法律智慧。他们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服务,还通过实际行动实现了个人专业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国家派来的律师让我重获勇气。”广东信德盛律师事务所陈婷娜律师收到了一封来自于西藏林芝市一名受到伤害的小学生及其家庭的感谢信。在小学生及家人因法律知识欠缺而束手无策时,陈婷娜律师通过搭建“法律+心理”援助链,用藏语耐心疏导孩子消除恐惧,用汉语向家长解释诉讼流程,既解决了法律问题,也抚慰了心灵创伤,更通过针对性建议帮助孩子重拾生活信心。张琴律师则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帮助迷途少年重返校园,为轻中度精神障碍患者争取缓刑判决,并对有听力残疾的交通肇事案当事人采取放大嘴型、逐字慢说、写字补充等沟通方式,成功为其争取到公正判决。这些努力展示了青年律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使法治真正成为守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坚实屏障。与此同时,不少律师致力于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在贵州的山村,卢曾辉律师处理了一起老人因施工方未设警示标志不幸身亡的案件,他查阅相关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连夜制作赔偿试算表,并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对有些律师来说,语言的隔阂成了新的挑战。“第一次到村民家里调解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说的‘得没得’是问‘能否维权’的意思,还差点闹出笑话。”彭永权律师说。为了克服方言障碍,他跟着调解员走村串户,耳濡目染,逐渐将法言法语转换为当地俗语,实现“方言问法、白话释法”,这种语言的跨越使他的跨区域法律服务能力、纠纷调解技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方言障碍之外,尊重并融合当地习俗与法律显得尤为重要。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黄敏华律师面对一对叔侄因牛羊饲养问题和草场界址划分引发的激烈争执,巧妙运用藏族信仰,通过习俗与法律的融合成功促成和解;罗浩然律师则处理了一起独特的诈骗案,当事人愿意退赃退赔以争取从轻处罚,但家中并无现金,提出以牛羊作为补偿。经过与被害人沟通,对方表示接受,法院也认可这种方式,推动案件顺利办结。青年律师们在民族地区法律服务中不断探索本土化路径,既坚守法律底线,又尊重民族习惯,赢得了群众信任,也为他们在边疆地区开展法律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部分律师积极投身于法律层面的完善与支撑,以一线实践的经验智慧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唐侨律师牵头编制《林芝市重大工程项目法律服务手册》,破解建设工程领域用工管理难题,并累计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38份,为行政决策提供坚实法律支撑。谭焱中律师运用“专业调查+柔性调解”的方式,成功解决了一起因土地证缺失引发的行政复议案,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修复了家庭关系,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暖流。马运勇律师协助贵州桐梓县司法局累计完成2910宗法律援助案件和104宗行政复议案件卷宗的评查工作,采取“交叉互评+重点抽查+领导复审”模式,从“案件实体规范、程序合规、文书质量、卷宗归档、受援人满意度”五个维度开展评查评分,提升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精度与温度。还有一些律师特别关注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腿部六级伤残、尘肺病未获工伤认定的工人梁某,在一审二审败诉、情绪激动上访之际,杨健洋律师主动上门“拉家常”式释法,发现其核心诉求不仅是赔偿金额,更是后续治疗保障与尘肺病医保报销难问题。通过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社保机构、医院多部门之间联动协商,杨健洋律师最终通过司法救助机制解决了梁某的实际困难。而兰传阳律师凭借深厚的法律功底,深入研究法条,在一起行政机关以“超二十年诉讼时效”为由终止调查的案件中,结合事实认定申请人立案的时效并未超过,促使行政机关重新履职,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宋钰仪律师则是将纸上的法条融入身边事、身边人,以一案一课、一事一议的宣讲方式让冰冷的法律条文焕发温度,帮助矫正对象增强守法自觉性,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遭遇洪灾时,正在当地参加“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的侯汉章律师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救灾一线。洪水来袭当天清晨,他协助抢救重要公共财产和应急物资,在湍急的水流中奋力转移文件设备。水位退去后,他又主动赶赴受灾严重的村庄,帮助清理房屋内外厚厚的淤泥,协助村民搬运家具物品直至深夜。次日,他又响应组织号召,积极赴市区农贸市场参与救灾,不顾高温酷暑持续协助清理现场淤泥和垃圾,帮助商户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律师为人民”的理念。如果说一线城市的律所是青年律师磨砺专业能力的“练兵场”,那么西部基层则是他们锤炼品格、升华价值观的“大熔炉”。每一位踏上西部土地的广东青年律师成长路径虽不尽相同,却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了职业初心与人生方向。他们不再是律所中被动执行任务的助理,而是扎根基层、直面群众、主动作为的法律服务者。在一次次调解纠纷、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中,他们开始真正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思考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现实作用,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接力播种,让法治之花常开青年律师不仅是广东律师行业的“形象窗口”,也是西部法治建设的“观察员与传播者”。他们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将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经验及新兴领域的专业优势带到西部地区,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他们也将民族地区的治理智慧和乡土社会的调解经验带回广东,使“广东经验”与“西部实践”相互碰撞,产生更加璀璨的法治火花。这种双向交流不仅促进了东西部法律人才的协同发展,还为两地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广东青年律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既丰富了自己的职业经验,也为推动法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广东律师行业积极推进落实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体现了广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西部法治建设方面的责任担当,也是广东主动融入东中西部协作大局的缩影。作为全国律师行业对口帮扶的先行省份,根据司法部统一部署,广东律师行业与西藏、青海、贵州三省(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签订帮扶协议。自2009年“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广东累计派出142名、258人(次)志愿者律师及援藏律师服务团成员奔赴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鼓励动员5家律所分别到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阿里地区普兰县、山南市隆子县、林芝市朗县5个原“无律师县”设立分所,推动实现了律师法律服务在县域层面的全覆盖。广东律师行业还积极落实“千名青年律师”对口培养工程,承担西藏、青海、贵州三省(区)120名青年律师的跟班学习任务。组织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等58家党建基础好、内部管理规范、业务能力强的律师事务所与西藏、青海、贵州三省(区)从帮扶党建工作、培养律师人才、指导律师事务所建设、推动发展协同四个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广东律师行业将以“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等工作为抓手,继续携手中西部地区律师行业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贯彻落实好律师行业东中西部对口帮扶机制,通过东中西部律师行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助力提升全国律师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实践贡献律师智慧和力量。【责任编辑:尚鑫】
[详情]